背景鏈接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命題,堅決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或考試說明,不得超標命題和隨意擴大、壓減考試內容范圍,嚴禁將高中課程內容、學科競賽試題以及校外培訓內容作為考試內容。通知提出,要積極推進省級統一命題。尚未實行省級統一命題的省份,力爭2022年實現省級統一命題,確不具備條件的省份,要研究提出加快推進省級統一命題的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到2024年實現中考省級統一命題。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在中考改革方面,《要點》提出,要推進中考改革、推動各省(區、市)全面推進招生錄取綜合改革,加快實現省級統一命題,繼續組織開展中考命題評估。
◆2019年1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提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實際,對各學科考試時長、容量、難度等提出規范要求。試題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試題結構,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拓寬試題材料選擇范圍,豐富材料類型,確保材料的權威性,杜絕政治性和科學性錯誤。充分考慮城鄉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增強情境創設的真實性、典型性和適切性,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各地要“堅持以學定考,進一步提升中考命題質量,防止偏題、怪題、超過課程標準的難題”。“提升中考命題質量”“加快實現省級統一命題”成為基礎教育改革領域的熱點話題。
如何處理好變革與穩定的關系,是推進省級中考統一命題改革的關鍵問題。
山西省在此領域先行一步,于2010年恢復全省中考統一命題,2011年啟動中考命題改革。近年來,在教育部連續四年中考試題評估中,專家們的肯定與指導更使得試題質量不斷攀升,理論成果也漸成體系,初步走出了中考命題的山西道路,形成了中考命題的山西經驗和風格。
確立“考試不只是評價,更是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
自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起,如何在中考命題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指導思想就成為我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2011年命題改革啟動之時,山西省初中教育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多數學校沒有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認識課改,努力的目標往往停留于提高考試成績的層面。思想上的短視導致課改的動力缺乏,方向模糊,后勁不足。第二,中考與初中教育教學相對平行存在,不少教師習慣于反復“刷題”,對課程標準重視不夠,中考“指揮棒”的正面導向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第三,中考命題缺少規律和規范的調控,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被忽視,立德樹人的理念得不到真正落實。
基于對現狀的深刻剖析,山西省將命題改革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為“考試不只是評價,更是立德樹人”,力求通過中考命題改革的杠桿作用,撬動全省的基層課改,倒逼基礎教育深化綜合改革。
構建“一核·六維·四手段”中考命題理論體系
命題不只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方向要有宏觀和準確的把握。山西中考命題改革歷時12年,始終銘記對國家政策、方針的及時把握和深入落實并隨時調整、深化、提高,帶動全省初中教學的理念及行為與時代需求相契合。與此同時,山西省在實踐探索的進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發現規律,先后總結出中考命題的“六個維度”、落實命題素養立意的“四個手段”,最終構建起中考命題“一核·六維·四手段”的理論體系。
“一核”即中考命題的核心思想——立德樹人、素養立意、導向教學,它明確了中考命題的教育意蘊。“立德樹人”居首位,簡潔明了地回答了“為什么命題”的問題,這既是對中考核心功能的高度概括,又是使中考命題改革始終堅持正確方向的重要保障。而要實現“立德樹人”的命題理念,在操作層面就必須確立“素養立意”的命題原則。只要中考命題能夠明確、持續地落實素養立意,再輔以必要的教學指導建議,學校教師就會逐漸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而重視學生的深度學習,并朝著立德樹人的方向做出努力,中考命題也能因此實現“導向教學”的追求。
“六維”分別是立足學科素養、加大開放探究、注重閱讀能力、關注交流共享、強調問題解決、落實活動建議。“六個維度”實際上是學生“思維認知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具體表現。我們對“六個維度”的表述使用了動賓結構,其實質是立足于命題實踐工作的一種操作性轉換。正是這一系列的動詞,不僅給了命題人以原則,更直接啟示了教師教學改進的方向,使中考命題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中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四手段”包括真實任務情境、跨學科整合、不確定性結構、理性思維和批判質疑,是“六個維度”在試題中落地的路徑。簡而言之:創設“真實任務情境”,意在把來自真實世界的知識再返還回去,引領教師在教學中把知識與自然和人文社會生活的實際糅合起來;真實世界是一個渾然的整體,并不因學科知識的分野而在人的感覺中有所分化,這就為“跨學科整合”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和基礎;“不確定性結構”是要打破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的定式,直擊現實中存在的題海戰術和應試技能訓練;將“理性思維和批判質疑”作為命題手段,不僅僅是為了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是要引導他們在探尋真理的過程中實現“人”的健康成長。
提高中考命題技術,以“考改”促“課改”
山西中考命題“一核·六維·四手段”的理論體系跳出對測量和評價的固有認知,從試題立意,到材料選取、情境創設、設問指向、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的制定等,均強調不僅要給學生一個公平合理的成績,還要創設促進學生發展的平臺,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經過在命題技術領域年復一年的“深耕細作”,陸續形成了命題范式,歸納出了命題操作路徑。
例如,閱讀是現代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擁有的基本能力,山西中考強調“大閱讀觀”,命題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考查的能力點直接指向多種形式的閱讀理解、信息提取、結果運用;其二,試題的背景材料豐富,使閱讀成為后續解答的基礎。特別是在理科試題中,命題人常常會借助科普作品、科學家傳記以及任務情境的闡釋等文本來檢測學生的閱讀能力。2021年年初,在全省11個地市抽取93528名初中生的調研結果顯示,59.06%的學生認識到“多閱讀對于中考非常重要”;26329名家長中,認可“閱讀有利于孩子思維能力的提升”的高達93.92%。
再如,山西中考命題要求做到:情境真實,與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學習探索等緊密關聯;情境適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情境自然,與需要回答的問題、完成的任務水乳交融;此外,情境還要有導向性,借助情境素材實現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和道德品質的熏陶。問卷調研結果顯示,13610名初中教師中,有78.87%的教師表示自己“在備課時,始終考慮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個別時候考慮”和“沒有考慮”的僅占2.17%。可見,在中考命題的引導下,多數教師在創設情境方面做出了努力。盡管情境創設的具體策略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這樣的實踐已彌足珍貴。
命題技術的不斷提高為中考正面導向功能的發揮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根本保障。目前,全省以“考改”促“課改”的工作思路已進入良性互動狀態,為課程改革賦能、為學生成長奠基的效果初步顯現。多方證據顯示,隨著學習方式由靜態向動態、由孤立向聯系、由傳統向現代的變化,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接觸廣闊的世界,有了更大的空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做更多的事情、思考更多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
指向綜合育人,對“雙減”發揮正向拉動效能
中考命題改革是一場持久戰,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在目前“雙減”背景之下,如何從評價的角度出發,以中考試題為載體對“雙減”發揮正向的拉動效能,是意義深遠的新課題。山西發揮省級統一命題的優勢,不僅科學合理地測評了學生的初中學業水平,而且引導學校充分認識到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理性回歸教育的本質,初步呈現出全省義務教育“減負提質”新態勢。
全省統一命題,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更到位,以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的落實也更徹底。特別是除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使用統編教材外,其他學科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地市教材版本不同的問題。全省統一命題,以課程標準為命題的唯一依據,有效避免了考試內容、指標、方式上的隨意與偏頗,課程標準的統領地位得到回歸。
全省統一命題,便于從更客觀的角度讓試題保持更合理的難度,最大限度地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推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山西將命題改革的推進作為帶動各級各類學校、影響各門學科教學共同發展的手段,構建起以各地課改先進校為基地,以稷山、洪洞、孝義、汾陽、河津、左權等縣域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工程為依托的立體化推動體系,引領全省義務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全省統一命題與各地市分別組織閱卷的工作機制,使中考命題改革理念最終落地。從2013年開始,每年中考結束后第一時間召開各地市閱卷組長培訓會,對當年試題的總體命題思路進行解讀,各學科細化評分標準,確定評分閾值,尤其對主觀題的評閱進行充分討論和規范,最大限度地減少評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人為偏差,保證中考“最后一公里”的推進質量。
中考命題改革不是單一的教育評價業務行為,而是指向育人的系統工程。與分地市命題相比,全省統一命題能有效控制命題成本,降低泄密的風險,消解因地市客觀條件所限而帶來的試題質量不高等問題。同時,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命題行為,再到命題隊伍的建設與培養,各環節保持高度一致,能確保將改革意圖、命題理念最大限度地傳遞給基層學校。省教育廳發揮省級教科研的業務優勢,由省教科院牽頭組建義務教育學科團隊,改良命題人才發展土壤,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國家政策解讀、教育理論培訓、命題模擬演練等活動,使每位成員就像一粒粒“火種”,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輻射到全省各地,形成了省與校、考試與教學的同頻共振。山西中考命題改革實踐證明,考試與素質教育并不沖突,恰恰相反,兩者的辯證關系為推進命題改革倒逼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提供了理性前提。
(作者系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義務教育課程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考試命題專委會委員)
背景鏈接◆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命題,堅決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或考試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問:
背景鏈接◆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命題,堅決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或考試
日前,《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正式出臺, 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強師計劃》從提升教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問:
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是什么樣,直接關系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記者今天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加快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日前
4月12日,山東省教育廳(中共山東省委教育工委)召開2022年度全省教育工作視頻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山東將著力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啟動重
2020年,教育部在36所雙一流高校實行的強基計劃一經推出,便備受關注。其歷經2020、2021年的調整,逐步穩定。今年4月,30多所試點高校先后
德育一體化建設是當前德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它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簡言之,德育一體
‘縣管校聘’改革讓我們年輕人有了快速成長的機會。近日,通過競聘成為廣西荔浦市新坪鎮初級中學副校長的王思燃說。從2019年起,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