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多年來大力推進融合創新,將文博事業與文物保護利用、文創開發、旅游、社會活動相融合,實施項目、開展活動,在黨史學習教育等方面產生顯著社會效益,在開發文創產品等方面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去年以來,安徽博物院聚焦文化共享與科技創新,加快跨界融合,圍繞展覽深挖文物資源,高質量開展文化服務活動。該院負責人胡敏介紹了安徽博物院在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創新實踐。
服務黨史學習教育
打造社會紅色課堂
去年7月1日以來,安徽博物院成為當地黨政機關、學校、部隊和企業等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紅色大課堂”,“初心映江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接待觀眾近20萬人次、團隊1000余批次,線上直播觀展51.8萬余次。展覽入選中宣部和國家文物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國家文物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
安徽博物院緊扣時代節點,策劃紅色系列主題展覽,創新打造“四史教育在安博”品牌,“向往——我與安徽改革開放40年”“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陳列”“決勝——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等展陳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全省博物館聯盟單位策劃推出的“紅心向黨——100件革命文物聯展”,聯合了35家聯盟館,以在線云展和圖片展方式同步展出,受眾達41.5萬人次。
安徽博物院充分利用館藏文物與紅色資源,全年開展“流動博物館”下基層活動25場。開展線上教育服務,開設“安博微黨課”“云賞安博”等課程專題,推出線上沙龍、活動云直播等特色服務。
建設“數字安博”
賦能智慧文旅
“博物館里過大年”正成為安徽的一種新年俗。在今年的此項活動中,一個創新項目大受歡迎,尤其受到孩子們青睞,春節期間接待觀眾2.4萬人次,未成年受眾近1萬人次——這就是安徽博物院打造的首個線下數字體驗館“青銅文物數字體驗展”。展覽改變青銅文物古板形象,以投影和屏幕為媒介,創造了9個可愛的卡通小神獸,帶著小觀眾們穿越時光,重回春秋戰國時期,開啟一場關于文物和歷史的有趣旅程。
安徽博物院鎮館之寶鄂君啟金節首登央視《國家寶藏·展演季》,亮相故宮的“《國家寶藏》文物特展”;鄂君啟金節文創絲巾登上熱搜,帶動“鎮館之寶”系列文創產品熱賣。安徽博物院青銅文物IP緊跟流量熱度,與支付寶就數字藏品開展合作,鄂君啟金節等3款數字藏品上線即被秒殺;元代虎鈕玉押參與支付寶春節集五福狂歡。同時,安徽博物院通過開展多場文物宣講和文化體驗活動,探索“博物館+”合作共贏新模式。在IP授權方面,安徽博物院積極研發手機壁紙、楚大鼎雪糕等跨界文創產品,文創產品年銷售額同比增長46%。
安徽博物院開通抖音號,制作發布展覽預告、活動花絮、文創新品等小視頻49個,播放量達18萬次,其中《“云講國寶” 青銅才是王者》榮獲安徽省科技廳優秀科普微視頻一等獎。安徽博物院聯合媒體平臺,推出23場展覽直播,受眾達509萬人次。各大媒體報道525篇,自媒體平臺發布信息1437篇,受眾高達1323萬人,媒體曝光率和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以持久的活力和流量賦能安徽智慧文旅產業。
拓展社教職能
涵養時代新風
圍繞建黨百年,安徽博物院開展“永遠跟黨走——安博之友紅色經典鋼琴演奏會”“唱支山歌給黨聽——革命紅歌快閃”“誦家書 憶英烈——革命烈士家書誦讀”和安博微課堂“紅色記憶”特別篇、安博志愿服務基層行紅色宣講等特色活動,“紅色記憶”品牌價值深入人心。結合傳統節日推出的“博物館里的節日”文化體驗項目以及“歡歡喜喜過大年”“春雨話清明”等民俗文化活動廣受游客好評。配合年度新展舉辦的“傳統與時代”女性訪談活動、“走進周秦漢唐”青少年系列課程等專題活動16場,吸引網絡受眾64萬。“安博閱讀空間”開設了音樂角,舉辦鋼琴演奏、音樂沙龍、剪紙體驗等活動,打造全新的“徽學堂”教育品牌,推出“夢回徽州”“非遺技藝體驗”等九大系列主題課程61場。
在館校合作方面,安徽博物院與40多家高校達成共建合作協議,首次嘗試“5G連線 雙師教學”模式,開展博物館課程教師培訓和教學研討;落實全學段教育推廣計劃,接納在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承辦“百萬青少年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獲“‘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全省青少年繪畫大展”優秀組織獎。(郜 磊 文/圖)
安徽博物院多年來大力推進融合創新,將文博事業與文物保護利用、文創開發、旅游、社會活動相融合,實施項目、開展活動,在黨史學習教育等方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文化和旅游局著眼培育文化和旅游新業態、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務體系、深挖鄉村文化和旅游資源
近日,黑龍江省出臺貫徹落實《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的具體措施。本報特摘編適用于文化和旅游業的政策,供市場主
為提高公共圖書館科學化、專業化建設水平,提升館藏文獻信息保存質量,充分發揮館藏文獻信息使用價值,有效利用公共圖書館館舍空間,文化和
為發揮科技創新在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加強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研究能力建設,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發布《關于申報2022年度文化
在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村,至今保存著1732間明清民居,這個江南地區迄今保存面積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被稱為民間故宮。從600多年前張氏
近年來,昆曲的創演呈現出熱鬧景象,各昆劇院團紛紛排演新戲,諸如《瞿秋白》《世說新語》《靈烏賦》《顧炎武》《半條被子》《自有后來人》
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