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是人類文明和歷史發展的見證。作為中國工業重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是國內第一批開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城市之一。多年來,柳州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科學施策、銳意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時代特點和現實意義的“柳州路徑”,為城市留下一抹“工業鄉愁”。
高位推進,全面普查
2006年9月,柳州將“充分利用柳州市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資源,積極保護、合理利用工業遺產和歷史文化遺存”的戰略決策,寫入了柳州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高位推進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
“柳州有著100多年近現代工業歷史,是中國工業文化發展的一個切面,保護工業遺產對城市文脈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原柳州市文化局黨委書記、柳州工業博物館原工程指揮部執行指揮長李樂年表示,作為廣西工業的“心臟”,柳州承載著祖國支援邊疆建設、南國邊疆地區工業發展的深刻印記,這是城市文脈的一部分。
2008年,柳州市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為契機,由柳州市文化、工信等部門牽頭,成立工業遺產普查小組,對全市不可移動工業遺產開展了普查工作,編制完成了《2008年柳州工業遺產實錄》。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立項“工業遺產現狀調查及保護利用研究”課題,由柳州工業博物館專業人員具體執行。課題組經過嚴謹的實地調查、資料整理研究和征求意見等流程,成功編制調研報告、《2021年柳州市工業遺產實錄》及《柳州市工業遺產保護條例(建議稿)》等。
課題組成員、柳州工業博物館文博館員周文婷表示,研究人員對柳州市87處工業遺產現狀進行實地核查,走訪市區六大工業園區,清晰梳理了柳州市不可移動工業遺產的分布、結構、性質、保存狀況。
普查和調研結果顯示,至2021年底,柳州市工業遺產可分為五類,包括:已納入保護的;遺產所屬企業發展至今,工業遺產按原用途延用的;關停、破產后拆改為其他用途的;尚未納入保護待處置的;可納入“預備工業遺產”進行預防性保護的。
“我們開展工業遺產調查研究,讓文保部門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及其生存狀態,為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提供依據。”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劉莉表示,通過工業遺產調查,柳州文保隊伍得到鍛煉,素質得到提升,擴大了文保知識受眾,引起社會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廣泛關注。
科學施策,分類保護
2009年,柳州市委、市政府作出“文化建設十大工程”的決定,柳州工業博物館項目位列其中,目標是打造柳州獨特的“工業文化標志”。
“結合普查結果,柳州市并未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都在遺址原址上進行。”周文婷表示,從工業遺產的可移動和不可移動兩個方面,柳州市重點推行了“博物館”和“文創園”兩套保護利用模式。
2011年,在柳州市行政文化中心,擇址柳州第三棉紡廠舊址、園區面積11萬平方米的柳州工業博物館建成開放。館內收藏工業遺產文物3萬多件(套),涵蓋18世紀以來從傳統手工業到近現代機械工業,包括全市各相關企業、單位、個人生產和使用的大中小型工業設備產品、文獻、檔案、照片、視頻等。
“博物館模式”正是以“柳州工業博物館”為代表。這一模式將不可移動工業遺產中尚存的機械設備、生產生活用具等可移動工業文物,統一通過捐贈、購買、租用、代管等方式移出,納入工業博物館進行集中保護、利用與展示。
“企業的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停產的產品以另一種不同的形態成為工業遺產。”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曾飛云表示,2011年,柳州正式啟動博物館群建設,五菱柳機企業博物館、柳州牙膏博物館、柳鋼展覽館等以“企業+”為概念打造的企業博物館不斷涌現。
2017年,柳州工業博物館被評為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標志著這一工業遺址利用與工業文物保護雙贏的“柳州工業博物館模式”得到了認可。
“文創園模式”以“柳空文創園”為代表。這一模式主要針對已納入保護或者停用、閑置的不可移動工業遺產,對其原址進行“規劃—保護—開發利用”。
始建于1958年的柳州空氣壓縮機廠(簡稱“柳空”),是廣西“二五”時期重點項目之一,曾是中國機械技術史上的一面旗幟。2013年,該廠改制重組后遷入新廠區,老廠區的生產功能廢棄。李樂年表示,柳空老廠區保存完整的生產空間、建構筑物以及設備等,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映了我國西南地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工業建設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2019年,柳空文創園項目開建,由柳州市文旅集團投資11億元,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準,將柳空老廠區改造成為文化旅游產業“東方夢工廠”,工業遺址變身集藝術創意、影視產業、工業主題配套為一體的文創園。
在推行兩種保護模式的同時,2013年,柳州市開始將柳州鐵橋、柳州市電燈公司舊址等不可移動工業遺產列入《柳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名單》,受《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保護,它們的使用、修繕、保護開始有法可依。至2018年,柳州已公布五批歷史建筑保護名單,共64處工業遺產被正式納入保護范疇。
之后,柳州市《文化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重要文件,對市內閑置的工業遺址進行了宏觀部署,逐步將其打造成為文化創意園區、工業遺址公園等系列文旅綜合體。
社會參與,創新業態
成立于1966年的柳州電子管廠破產后,愛好收藏的柳州市民羅聲亮買下了廠房的產權,并將它改造成柳州版的“798”,取名“石尚1966”,使這片工業遺跡成為新的文化景觀。2014年,“石尚1966”獲評廣西首批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采用‘以舊做舊’的方式,盡量保留工業建筑的風格特征,使之既有工業歷史文化底蘊,又有現代時尚風情。”羅聲亮表示,為了保護和維持園區風格的統一,“石尚1966”對進駐園區的260個商家業態進行了限定,只允許奇石等藝術品交易、民辦博物館、藝術創意者、藝術沙龍酒吧、展覽館等文化商家進駐。
與“石尚1966”的扁平化經營不同,柳空文創園的發展經歷了“三部曲”,第一步是完成空間藝術化重塑和景區化打造,第二步是實現業態創意化發展和多元化培育,第三步則是進行活動化營銷和常態化運營,通過聚集人氣帶動文旅消費,做大文旅經濟。
“推動柳州從‘工業生產銷售’向‘工業文旅生活’轉型,讓工業旅游產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新業態。”柳州文旅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柳空文創園以文化創意為引領,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大力培育工業研學、文創孵化、劇院演藝、影視娛樂、藝術培訓、商業休閑等多元業態。
2021年12月,“柳州空氣壓縮機廠項目”被列入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成為廣西首批國家工業遺產。
柳州工業博物館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化博物館,豐富游客體驗,2021年接待游客超110萬人次;柳州市聯華印刷廠舊址經過保護性修繕,展示聯華印刷廠革命斗爭史和中共柳州地下黨簡史,成為紅色文化的重要宣傳陣地;2021年,柳州發布包括工業遺址游在內的5條工業旅游精品線路;組織創作音樂劇《致青春》車間版,在車間里講述柳州工業發展故事……柳州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呈現出聯合縱橫的嶄新局面。
“將工業遺產保護與文旅發展、紅色教育、文藝創作展演等有機結合起來,讓老遺址煥發新活力。”劉莉表示,目前,柳州正在制定《柳州市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打造“生活秀帶”工作方案》,將整合多方力量,利用廢舊廠房賦予文旅和商業內涵與業態,以工業遺產空間的改造,實現工業遺產的利用式保護。(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若干政策》)。本
4月23日至25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指導,中宣部出版局、北京市委宣傳
4月24日,陜西省圖書館新館閱覽功能區開放活動在西安舉辦。趙一德對陜西省圖書館新館閱覽功能區開放表示祝賀。他說,近年來,陜西省委、省
4月21日至23日,202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在京舉辦。本屆年會以旅游人才建設與青年人才培養為主題,探討新階段背景下學科建設與旅游人才培養。
工業遺產是人類文明和歷史發展的見證。作為中國工業重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是國內第一批開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城市之一。多年來,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若干政策》)。本
4月23日至25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指導,中宣部出版局、北京市委宣傳
4月24日,陜西省圖書館新館閱覽功能區開放活動在西安舉辦。趙一德對陜西省圖書館新館閱覽功能區開放表示祝賀。他說,近年來,陜西省委、省
4月21日至23日,202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在京舉辦。本屆年會以旅游人才建設與青年人才培養為主題,探討新階段背景下學科建設與旅游人才培養。
從2021年的福建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到今年的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福建率先在全國提出文旅經濟,并將其定位為全省四大經濟之一。文旅經濟作為
景觀雕塑是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空間建設的重要支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景觀雕塑代表了其所在環境的文化屬性和精神品質。河北省裕華區以空間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