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
近來,各地編制發布的文化和旅游“十四五”發展規劃中,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事業在各地“十四五”規劃中均有較大篇幅提及,體現了各地對博物館事業的重視與持續推進我國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本報特別關注陜西、廣東、河南、遼寧四省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規劃中對博物館事業的規劃目標,展望未來五年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前景。
陜西
讓博物館“引擎站”作用更為凸顯
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 毅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厚重的歷史、豐富的遺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
“‘十三五’以來,陜西省博物館基礎不斷夯實、布局不斷優化、科學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及國際傳播力不斷提升,博物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大,全省博物館事業發展成效顯著。”陜西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賈強說。
據悉,截至2020年底,在陜西省文物局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共329個,比“十二五”時期新增76個,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新增43個,全省平均約11.7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全省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5000萬余人次。
“新時代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要提高站位、找準定位,切實增強文博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統籌協調、守正創新,全力推動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高質量均衡發展。”陜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文利說,《陜西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明確提出,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堅持突出博物館公益屬性和社會屬性,統籌不同地域、層級、屬性、類型博物館發展,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
《規劃》指出,將博物館建設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全力構建陜西省、市、縣、鄉村(社區)四級博物館體系;大力發掘陜西文化資源特色,建成一批具有歷史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長征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現代工業文化等地域特色的專題博物館,促進博物館集群建設,豐富博物館類型,有效解決博物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
“十四五”時期,陜西省文物局將指導各館在專、精、特上下功夫,克服低水平、同質化、“千館一面”現象,以重大項目為引領,重點做好兵馬俑、黃帝陵、延安寶塔等“精神標識”提煉展示工程;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兩館一院”改擴建工程;建立市級可移動文物資源數據中心,持續推進全省珍貴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推行“一張網”平臺搭建,逐步實現全省文博單位基礎信息資源、數字資源等系統化、動態化管理;實施“博物館+”戰略,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游、商業、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使博物館成為賦能經濟發展、助推產業升級的新動能。
“十四五”時期,陜西要做好不斷健全博物館公眾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博物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激發博物館賦能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深化博物館交流合作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等工作;不斷豐富博物館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以“一所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為基準,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策劃出集陳列展覽、教育活動、學術研究、文創創意于一體的分眾式精品展覽;豐富博物館教育資源庫和課程體系,健全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在全省先行建立20余個館校合作點,推進博物館資源與中小學教育的深度融合;優化博物館傳播服務,加強跨界合作,開發各類數字及實體文創產品,大力發展博物館“云”展覽、“云”教育,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
“要深刻認識博物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擎站’和‘主動脈’作用,時刻牢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推廣者使命擔當,用心用情用力把博物館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羅文利表示,積極推進全省博物館工作高質量均衡發展,使博物館成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力量、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力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積極力量,為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力量。
廣東
盡展嶺南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
本報駐廣東記者 譚志紅
廣東是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開放前沿地,傳統嶺南文化和現代都市文明交相輝映。2月1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提出了實施“六大工程”,其中,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將以更大力度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利用。
圍繞上述目標,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廣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不斷完善,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系統性保護,博物館綜合實力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革命文物保護管理運用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活力明顯增強。根據預期,到2025年,全省博物館數量將從2020年的352個增加到400個。
上述規劃還聚焦革命文物體系建設,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據介紹,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按照部署,“十四五”期間,廣東將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提升博物館服務效能。同時,推動創建一批具有廣東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館、卓越博物館,實施廣東博物館質量提升項目、中小博物館提升計劃等,探索健全的博物館體系發展路徑。
為規范博物館藏品管理,“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實施現代物證征藏工程、藏品定級工程、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利用工程,推動博物館藏品檔案信息標準化建設和文物資源開放。為深挖嶺南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廣東將打造全媒體宣傳矩陣,開展全省文物精品推介工作。同時,鼓勵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推動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推動建立廣東省社會文物市場信息與信用管理服務系統,完善文物捐贈獎勵制度。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今年將實施“一十百千”博物館發展計劃,加快出臺《廣東省非國有博物館管理辦法》,辦好“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廣東展區,推動廣州、深圳、佛山、梅州、東莞、潮州等地“博物館之城”建設。
1月26日,《廣州市博物館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印發,提出了到2025年初步建成“博物館之城”的目標:全市博物館數量達到120家以上,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8家、二級博物館15家、三級博物館12家。實施展陳精品工程,實現1個至2個展陳入選“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10個至15個展陳入選“全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其間,廣州將加強博物館品質化、精細化管理,持續實施博物館服務質量提升計劃,博物館服務質量顯著提升、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創建廣州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不斷探索體制機制改革,開創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新局面。
東莞市從2004年開始探索建設“博物館之城”。《東莞市文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東莞將規劃建設城市文化新地標,包括高標準規劃建設東莞市博物館新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區域中心博物館等。在即將開展的“莞邑文化挖掘行動”中,東莞將支持建設中國舉重博物館、大灣區飲水思源博物館,加快建設蔣光鼐博物館,籌劃建設袁崇煥博物館,進一步加大文物資源保護力度。其間,東莞將開展“博物館之城”提升行動。一方面,鼓勵非國有博物館發展,重點提升發展歷史資源、產業配套、民間收藏、休閑消費四類博物館;另一方面,拓展博物館公共服務領域,策劃推出系列文化產品和服務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商圈、進地鐵、進網絡,讓博物館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河南
構建具有中原特色的博物館群
魯 鑫
博物館是城市的文化地標和文化名片,是對外展示城市文脈的窗口,也正在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前沿陣地和重要領域。不久前印發的《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中提到,“十四五”時期,河南要提升以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為核心的都市文博區;打造華夏文明創新區,依托二里頭遺址、雙槐樹遺址、安陽殷墟、龍門石窟、少林寺等重要文物古跡,與國內外優秀拍攝制作團隊創作一批精品影視節目,擴大全球影響力;深入挖掘上古時期、夏商周早期中國文化資源,結合高科技手段,創作一批實景演出、沉浸式體驗項目;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洛陽博物館、開封博物館等創作一批電影、小劇場等,增強傳統文化體驗性;支持鄭州建設“百家博物館”、洛陽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
近年來,河南文博系統扎實做好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推進夏文化研究和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河南省博物館、紀念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河南博物院基本陳展“泱泱華夏擇中建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優勝獎;仰韶村等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鄭州博物館新館等一批博物館建成開放。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5年,河南省將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以博物館為引領,以河南博物院新院、黃河國家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為龍頭,加快推進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館、開封城摞城遺址博物館、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構建具有中原特色的博物館群。
據了解,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十四五”時期,河南將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打造鄭汴洛國際文化旅游核心板塊,推動“文化旅游+”,建設文化旅游強省。去年,黃河國家博物館設計方案公布,確定選址鄭州北部,投資約19.3億元,建成后的黃河國家博物館將成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一大亮點。前不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在河南省政府采購網上發布了2022年2月至3月政府采購意向,其中,開展河南博物院新院全球概念性設計招標工作預算金額為6500萬元。由此可見河南省對博物館建設的高度重視。
洛陽市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上榜了2021年第二季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具有很高的影響力。洛陽作為千年古都,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具有建設博物館群的天然優勢。當前,洛陽市各類博物館、紀念館總數已達102家,較“十三五”前增加了42家,基本形成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門類多樣的博物館體系。其中,國有博物館、紀念館49家,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53家。今年,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牡丹博物館等將對外開放,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等一批新的博物館正在改建中,洛陽“東方博物館之都”的文旅名片將越擦越亮。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說:“2022年,河南要以項目為支撐,籌備舉辦好河南省文物工作會、河南省革命文物工作會、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世界古都論壇四大展會活動,推進和建設好河南博物院新館、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黃河國家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二期等十大工程,為‘十四五’時期博物館事業發展打好基礎。”
遼寧
跨界融合釋放文博行業潛力
本報記者 劉海紅
“十三五”期間,遼寧博物館事業等取得了較大成果,為“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積蓄了發展潛能,具備了邁上新臺階的有利條件。截至2021年12月,遼寧省備案博物館122家,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6家、二級博物館11家、三級博物館7家。
《遼寧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遼寧將實施研究型博物館建設,支持沈陽、大連等市的區域博物館群建設,扶持重點博物館、特色博物館建設,重點培育不少于3家博物館參與世界一流博物館建設,構建遼寧特色博物館體系;積極開展博物館設立備案工作,全省備案博物館數量將達到150家;支持一批博物館改擴建項目,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升;完成東北亞邊疆歷史文化博物館建設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
據了解,沈陽2021年印發了《沈陽市博物館“百館”工程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和配套政策《沈陽市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關蓉暉介紹, “百館”工程旨在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構建以國有館為主、非國有館為輔的發展格局,形成社會歷史類、工業遺址類、紅色文物類、民俗非遺類、名人故居類、文化藝術類等類型博物館全面發展的局面,建成覆蓋城鄉的博物館網絡,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博物館處處長金永才介紹,“十四五”時期,遼寧將用好省博物館兒童體驗館、遼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體驗廳等場所,深化館校合作機制,組織有能力的博物館開發、遴選不少于20堂博物館精品課程,創建與學校教學相結合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項目品牌。充分利用全省博物館資源,配合資源管理部門開發不少于15條博物館研學精品線路,建立館校合作點不少于120個。
與此同時,遼寧“十四五”時期將重點關注智慧博物館建設,推進博物館智慧化保護管理和展示服務,推進國家一級博物館基本陳列、常設專題陳列和其他精品展覽實現網上展示,拓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推動博物館之間資源共享、合作辦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建“云展覽”體系。
目前,遼寧省共有17家博物館為4A級旅游景區,11家博物館為3A級旅游景區,這是遼寧充分利用館藏資源打造精品展覽,得到觀眾認可的體現。“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文化景區提升建設工程,完善沈陽盛京皇城景區、沈陽博物館、中國工業博物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等一批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效能,著力提升觀眾滿意度。”金永才說。
為貫徹落實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遼寧將通過區域協同創新、社會參與、跨界合作、互聯網傳播等方式,促進博物館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多措并舉盤活博物館藏品資源。金永才介紹:“我們將選擇部分博物館作為‘博物館+’戰略試點,鼓勵先行先試,破除體制機制束縛,積極指導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游、商業、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釋放文博行業發展潛力。”
2021年5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
自2013年創辦至今,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讓中國與東盟各國友人歡聚廣西南寧,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9屆中國—東盟(南
2021年5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
自2013年創辦至今,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讓中國與東盟各國友人歡聚廣西南寧,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9屆中國—東盟(南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在給世界帶來精彩體育盛會的同時,也為世界留下獨具特色的中國記憶。賽場內外,盡顯中國堅定的文化自信和從容的大國氣
近年來,各地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深入發掘紅色革命遺址的歷史價值、時代價值和精神價值,在紅色資源保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出通知,決定開展2022年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申報工作,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文明旅游工作的引導,發
文化成風化人,凝聚力量。近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指導組織的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儋州市和慶鎮六羅村第37屆村晚精彩上演。年味
當 五環更換為三色帶標識,雪容融接替冰墩墩正式上崗,火炬和火種燈展示臺主色調調整,北京2022年冬奧會正式切換至冬殘奧會。3月4日至13日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