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成風化人,凝聚力量。近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指導組織的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儋州市和慶鎮六羅村第37屆“村晚”精彩上演。年味十足的“村晚”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愁、鄉情,讓農村文化廣場真正“活起來”,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力量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近年來,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發揮優勢、聚合資源,努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享受著越來越多的文化實惠,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加快公共文化工程建設
“現在的‘村晚’條件好多了,節目也越來越豐富,鄉親們看著心里都特高興!”日前,儋州市和慶鎮六羅村的“村晚”圓滿落幕,村委會主任鄧少宏心中感慨萬分。據他回憶,1986年,一群六羅村的年輕人在農家小院辦“村晚”,拉彩紙,點煤油燈,用粉筆畫個圈當成舞臺。村里簡陋的條件無法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2019年,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先后送上“大禮包”,撥款建成鄉村大舞臺、籃球場、音響室等文體設施并提供設備,村民們有了更好的休閑娛樂空間,“村晚”的節目也愈加豐富精彩。
六羅村是海南全省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縮影。
近年來,海南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工作。海南省圖書館、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歌舞劇院和市民文化廣場等相繼投入使用。目前,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改擴建主體工程已完成,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建成運行,海南省圖書館二期、海南省非遺展示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正加快推進建設。
目前,海南全省形成了覆蓋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行政區域,以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為龍頭,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重點,以村級文化服務中心為基礎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公共文化投入穩步增長,覆蓋城鄉的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健全,服務效能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改善,海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整體推進、科學發展、全面提升的新階段。目前,全省共有博物館35個、公共圖書館24個、文化(群藝)館23個、藝術表演場館15個、鄉鎮(街道)文化館219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638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8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126個。
夯實公共文化發展基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南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文化力量助推鄉村振興,為高質量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促進共同富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活動豐富 文藝精品層出不窮
2022年春節期間,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歡樂過大年·喜迎冬奧會——我們的美好生活”為主題的“村晚”活動,鼓勵引導村民自編自導、自演自賞“村晚”,呈現廣大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碩成果。
儋州市和慶鎮六羅村與澄邁縣瑞溪鎮羅浮村被列入2022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村,在“村晚”系列活動中,除了有精彩紛呈的節目表演,還設置“寫福送福區”“全家福拍攝區”和“鄉村達人”好物展區,讓群眾共享盛事。
“活動特別豐富,我帶家人拍了全家福,還領取了鄉村達人寫的春節對聯!”六羅村村民鄧妮妮高興地說,今年“村晚”集市裝扮一新,添加了虎年和北京冬奧會的元素,年味十足。“海南鄉村越來越美,文化活動也豐富,咱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文化品牌引領,全省系列文化活動蓬勃開展。2021年舉辦的“海南省民間文化藝術季”活動,深入挖掘民間文化資源,瓊劇、儋州調聲、人偶戲、公仔戲、黎族竹木器樂、黎族剪紙、黎族陶藝、海南椰雕等海南各地民間文化璀璨綻放,極大豐富了百姓生活。
海南以“東西南北中廣場文藝會演”“群藝大舞臺”“海南原創廣場舞大賽”等品牌群眾文化活動為抓手,通過文化進社區、文化下鄉、廣場文化活動等形式,每年組織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活動上萬場,帶動城鄉文化活動廣泛開展。
2021年,全省各級文化館(群藝館)共組織文藝活動約4700次,舉辦展覽約700場,組織公益性講座約400場。全省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11個,演出達3.56萬場,觀眾達3137.12萬人次。“三個一”惠民演出共完成送戲下鄉惠民演出2221場,組織省內優秀劇目進劇場演出59場,引進省外優秀劇目來瓊演出108場,扶貧、禁毒主題巡演275場,組織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129場。
春風時雨花千樹!體現海南風格、海南特色、海南氣派的文藝精品層出不窮,如舞蹈《黎鄉雨趣》榮獲第十五屆群星獎;舞蹈《花帽新韻》獲得第十六屆群星獎;廣場舞《請到天涯海角來》參加全國展演后,應邀參加2019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演出。
2022年1月至3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開展“文化惠萬家·黨恩暖民心”——2022年海南省“紅色文藝輕騎兵”進基層活動,深入海口市、儋州市、五指山市、屯昌縣、臨高縣、昌江縣、白沙縣等市縣,開展文藝演出、展覽展示、政策宣講、心理輔導、讀書閱覽、文藝培訓等文化惠民活動。此外,還在白沙起義第一槍舊址紀念園舉行“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主題文藝演出,生動講述海南紅色故事,引導群眾傳承紅色基因。
海南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創作優秀精品劇目,深入基層、院校,如源頭活水,從支流匯入、奔騰向海,滋養海南文化熱土,哺育群眾文化發展,煥發勃勃生機。
政策加持 平臺助力 培育傳承人 延續非遺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和傳遞著一個民族和地域的歷史記憶、共同情感、經驗智慧。目前,海南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多個類別。
近年來,海南深入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先后出臺《海南省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意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深入推進《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相關立法工作和《海南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指導意見》編制工作。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委托第三方對全省的非遺產業發展狀況進行專業調研,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等方式,對黎錦、沉香、椰雕等非遺產業進行摸底,全面評估了各項可市場化的非遺項目。
非遺傳承,人是關鍵。海南建立了非遺保護三級名錄體系,積極培養和發展非遺傳承人。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2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82項,市縣級以上非遺項目300多項。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省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名,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9名,市縣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00多名。
近5年來,全省各市縣相關部門舉辦各類非遺項目培訓班近600期,為非遺項目積極培養傳承人。同時,統籌規劃非遺整體性保護,先后認定海南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村16個,鼓勵和支持相關社區、群體和傳承人群開展傳承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的動力和活力。
此外,海南還搭建海南非遺傳播平臺,鼓勵非遺傳承人利用直播、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現在很多人關注非遺,我在短視頻平臺發的作品,已經有10萬人點贊了!”春節前夕,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慰問組看望黎錦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符秀英時,她便迫不及待地告知好消息。得知省旅文廳將為非遺提供傳播展示平臺后,符秀英更是眉開眼笑。
如何延續非遺的生命力、保持非遺的活力?除了增加非遺傳承人的“曝光度”,海南還定期組織各級文化館、圖書館與當地教育部門聯合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全省18個市縣100多所中小學開設非遺技藝實踐課,吸引超過2萬人參加,讓更多年輕群體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多措并舉傳播非遺 成效顯著“吸睛”無數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歷史文脈的瑰寶。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為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與傳承,海南深入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以活動促進非遺傳承與發展。通過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活動,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助力海南非遺融入現代社會,讓活態的鄉土文化“走出去”。
推出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向全球征集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開展海南龍被藝術大展,展現了龍被的淵源、形制、紋飾、工藝,以及海南龍被技藝保護與傳承情況;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展近百場活動,展示展銷海南非遺;推出“2021年海南非遺購物節”,邀請流量主播與“守藝人”同臺直播,線下開展非遺潮流市集;在“海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工作的基礎上,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開展“海南省民間文化藝術季”活動,深入挖掘海南優秀民間文化藝術中的傳統美德和價值理念,打造海南各市縣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IP;啟動2022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1月10日至2月15日期間,將豐富多彩的年俗非遺項目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現,邀請市民群眾一起“云賞”非遺鬧春……
近年來,海南以活動為媒,為非遺傳播聚集人氣,交出一份漂亮成績單:去年,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聯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錦繡中華——202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海南)”系列活動,將非遺項目與現代服飾時尚融合,展演“南溟吉貝”“織山繡水”“錦衣御裳”“技藝猶新”“點染華章”5個篇章非遺服飾秀,吸引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近30家媒體報道,抖音、快手、新浪微博、虎牙等9家頭部平臺全程播出,網絡觀看量達1182.83萬,百度檢索“錦繡中華2021中國非遺服飾秀”精確關鍵詞,檢索量達15.3萬個。
此外,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引起新華社、人民網、福克斯有線電視網、哥倫比亞廣播網、朝日新聞等超過400家國內外主流媒體關注,全球閱讀量逾2億人次;海南省民間文化藝術季之“非遺說海南”系列視頻,在短視頻平臺播放量高達212.5萬次;2021年海南非遺購物節期間,帶動各渠道、各平臺實現非遺產品銷售額超過500萬元。
據悉,今年,海南將繼續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相關活動和錦繡世界文化周,并前往山東非遺博覽會、四川非遺購物節進行展覽推介,繼續搭建運營平臺,宣傳推廣海南非遺。
一個個精品劇目展演、一樁樁文化盛事……文化的發展繁榮,百姓最能切身體會。長河浩蕩,海南正全力激發文化活力,為自貿港建設涵養文化根脈、凝聚精神力量。進入2022年,踏著歷史的鼓點,唱響時代強音,海南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藍圖徐徐展開。(蘇 靚)
文化成風化人,凝聚力量。近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指導組織的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儋州市和慶鎮六羅村第37屆村晚精彩上演。年味
當 五環更換為三色帶標識,雪容融接替冰墩墩正式上崗,火炬和火種燈展示臺主色調調整,北京2022年冬奧會正式切換至冬殘奧會。3月4日至13日
為加強戲曲表演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推出一批中青年戲曲表演領軍人才,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繼續實施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簡稱培養計
文化成風化人,凝聚力量。近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指導組織的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儋州市和慶鎮六羅村第37屆村晚精彩上演。年味
當 五環更換為三色帶標識,雪容融接替冰墩墩正式上崗,火炬和火種燈展示臺主色調調整,北京2022年冬奧會正式切換至冬殘奧會。3月4日至13日
一直以來,我國的主旋律歌曲產量并不低,但是如何讓老百姓喜歡這些主旋律歌曲,將這些作品傳唱開來,始終是瓶頸。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乘風破
為加強戲曲表演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推出一批中青年戲曲表演領軍人才,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繼續實施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簡稱培養計
3月3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河北泥河灣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最新進展。蔚縣下馬碑遺址第6層堆積距今4 1
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影視劇的重要內容來源。近年熱度最高的網劇中,網絡文學改編的比例已經接近一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嚴肅文學特別是中短篇
前不久,2022年央視元宵晚會首次以中國民族器樂類節目(航天員王亞平在空間站演奏的古箏曲《茉莉花》和中央民族樂團演奏的國樂合鳴《齊天樂
提到話劇《茶館》,大家都知道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作品;說起兒童劇《馬蘭花》,必然會聯想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搜索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新冠肺炎疫情反復波動之下,北京演出市場動能強勁。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市共推出2415臺演出劇目,舉辦營業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