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其中包括高校招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這意味著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考生有望有更多機會考入心儀的大學,并通過高等教育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高等教育是很多人改變人生命運的主要路徑之一,也是推動區域均衡充分發展的關鍵手段之一。但當前我國社會存在各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所以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就顯得日益重要而緊迫。
目前我國高校通過各地高考招生,各省份單獨分配招生指標。高考這一相對公平的考試選拔制度沿用多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但是,高校資源在各省份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區生多校少,高校招生名額偏少,高考壓力較大。與此同時,各省份內部城鄉分化,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質量普遍低于城鎮地區,省內城鄉教育不平等問題值得關注。
進一步加大高校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傾斜力度,將使這些欠發達地區能夠得到更多的招生指標,有助于破解“寒門難出貴子”的社會問題。與此同時,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生源在大學畢業后可以反哺家鄉,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高校要吸收更多來自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高校招生指標在各省份之間和省內城鄉之間進行分配時,要特別注意穩妥適度推進,避免設計不當或操作不良而帶來的負面影響。過去幾年,國家持續在中西部投放更多高校招生指標,但是如何進一步聚焦農村地區加大傾斜力度,還需要設計更多行之有效的合理政策。
各省份之間分配和調劑招生指標相對容易,也在過去幾年持續貫徹落實。但是,在省內城鄉之間差別化投放招生指標則殊非易事。比如,省內如何按照城鄉地區分配招生指標,采取多大的傾斜系數,如何確定考生的城鄉身份,這些問題都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并因地制宜和因省施策。可以考慮在若干有代表性的省份開展試點,形成可供選擇的多種模式,試點經驗成熟后在更大范圍乃至全國推廣。
與此同時,要特別警惕投放到中西部地區的傾斜性招生指標聚集在城鎮地區。因此,要提升政策設計的精準性,重點結合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確定的地區,使政策精準傳導到最需要幫扶的地區。
此外,要防范高考移民等違背當前高等教育政策的不良行為,避免一些人鉆政策空子,使中西部地區來之不易的招生名額,沒有流入到最應該得到的學生身上。為此要加強對高校招生指標管理的全流程監督監管,強化對考生資格認定的程序和標準,確保傾斜政策精準靶向定位到適宜人群。
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高校招生指標的同時,也要引導高校做好這些學生的適應工作。相對來說,通過傾斜政策步入高校的學生,在學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可能還有待提高,個別學生會有自卑感,難以很快適應快節奏和高強度的高校學習生活。高校可以考慮進一步延續區域和城鄉傾斜政策,使圓夢知名學府的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學生不掉隊,并度過有收獲的大學時光。
最后,不應將高校招生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傾斜,視為不同地區之間高等教育資源的零和博弈。在更公平地分配蛋糕的同時,也要想方設法做大蛋糕,如此才能帶來各方多贏。政府部門應鼓勵和支持知名大學擴招,并在中西部地區設立高水平高校,切實從源頭上解決欠發達地區考生的教育出口問題。通過慕課等創新模式,開展豐富多樣的在線教育、遠程教育、終身教育,也是可以考慮的配套政策。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工作積極性主動性。調研發現,雙減對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家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教育工作劃了重點,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來自教育一線的代表,我感到重任在肩。聽了 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
在江西省吉安市廬陵新區,建校僅4年的濱江小學猶如一顆明珠閃耀在贛江之濱。走進古典與現代交融的濱江小學,處處可以感受到悠久而輝煌的廬
北京青年報記者2月28日獲悉,2021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新東方、學而思、作業幫等15家校外培訓機構進行重點檢查,并對上述企業的虛假宣傳行
2月28日,臨沂大學開學第一天。在該校資源環境學院2020級地理、環境、人文地理專業本科班思政課堂上,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玲把學習 給中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