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復肆虐,人人可能都有無能為力卻又無法置之度外的疲憊,但在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街道蓮花小區的核酸采樣隊伍里,許多家長和孩子一起讀詩。大家腳下的兩米線貼紙上打印著不同的古詩,等待做核酸檢測的同時還能品讀古詩,真可謂一舉兩得。這個點子來自小區里一名熱愛古詩的普通高中生——沈俊博。
無獨有偶,《姑蘇晚報》官方微信推送《做酸酸,防冠冠,讀詩詩,無恙恙》一文,評論區完全成了花式詩詞大會:“秦時明月漢時關,抓緊下樓做核酸”“最是一年春好處,直待綠碼滿姑蘇”……疫情防控雖艱難,但被吳文化滋養的蘇州人依然能苦中作樂,敏銳地發現“核酸”中的自然之美與滌蕩心底的詩意之美。
傳統在左,未來在右。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艱難跋涉中留下的文化積淀,也是中國歷史發展圖譜中光彩耀人的一部分。充分激發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好與熱情,力爭在他們記憶力的黃金時段就打下傳統文化的底子,有利于締造“中國精神”的發展根基。悠悠五千年,無數先人的思想就是這樣靠著后輩的代代相傳,才凝結成人類歷史上最耀眼的文化結晶。
傳統文化是人類精神的原鄉,只有具有本土文化情懷的人,才能在整個人類文化的語境中,與其他文化平等對話。青少年一旦被激發出對知識的欲望、對詩意的追求,傳統文化教育便能實現優雅變身:從教師苦口婆心地勸學變為青少年主動發掘樂趣。教育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好的學校教育要去關心人的精神成長,實現文化的傳遞并引導學生創造出有意義的個體生活。
少年強則國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復興需要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頒布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和由此表現出來的文化自信。毋庸置疑,核酸檢測“詩意兩米線”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領略中華詩詞之美,重溫課堂上學過的古詩詞,增強對詩詞的感悟,進而修身養性、提高文學素養,同時收獲知識和文化自信。隨著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持續開展,當青少年的文化自覺在浸潤中慢慢萌芽,會有越來越多像沈俊博這樣的青少年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獲得生命成長,這也正是學校文化教育的意義所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老智慧,可以幫助孩子們在未來保持內在的自信與平靜。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傳統經典的文脈已經在青少年的血液里流淌,變得與細碎生活里的儀式感密不可分。他們正在孵化成長過程中屬于自己的“新文化密碼”。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常劉路小學校長)
生產線的管理原來那么復雜。品質把控涉及的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啊!日前,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國際會計專業學生在學院UP計劃導師的帶領下,
在5月7日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有關負責人宣布,秋季高考統考延期至7月7日至9日舉行,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
疫情反復肆虐,人人可能都有無能為力卻又無法置之度外的疲憊,但在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街道蓮花小區的核酸采樣隊伍里,許多家長和孩子一起讀
生產線的管理原來那么復雜。品質把控涉及的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啊!日前,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國際會計專業學生在學院UP計劃導師的帶領下,
在5月7日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有關負責人宣布,秋季高考統考延期至7月7日至9日舉行,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
時值畢業求職季,北京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任雅才正在為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做最后的沖刺。她一方面引入專業的簡歷公司,在學院
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1076萬人,就業形勢復雜嚴峻。如何幫助畢業生找到心儀的工作?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當如何開展?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
近日,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
舊瓦當、破瓷罐、碎瓷片、老書本、建筑殘件……這些整齊擺放的老物件,是河北省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高學巍精心呵護的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作為地方本科高校,許昌學院近年來依托校內理論智庫平臺、科研創新平臺和治理實踐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