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次看到紅河龍化石的時候,我就向有關專家請教,但被告知這是一種烏蒙龍化石。對此,我一直持懷疑態度。”5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強調。
事實證明徐光輝的懷疑是對的。他看到的那塊化石并不是烏蒙龍化石,而是一個距今約2.44億年的海生爬行動物新屬種——長尾紅河龍化石。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報告》。
“長尾紅河龍是我國腫肋龍科最古老的化石證據,是世界上尾巴最長、脊椎骨總數最多的腫肋龍類。”徐光輝指出。
為什么會對紅河龍化石歸屬于烏蒙龍類這一觀點持懷疑態度?對此,徐光輝解釋,因為烏蒙龍發現于貴州盤縣生物群,時代比云南羅平生物群略晚,這兩個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
“考慮到化石潛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義,我決定自己開展研究,來解決它的歸屬問題。”徐光輝堅定地說。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之后,海洋生態系統在三疊紀發生了重大變革,爬行動物在海洋環境中輻射演化,形成以魚龍類、海龍類和鰭龍類為代表的海生爬行動物支系。
華南三疊紀海相地層分布廣泛,保存有數量多、門類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為研究當時海洋生態系統的構成、食物網和營養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長尾紅河龍發現于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中三疊世早期海相地層,全長47厘米,體形像水生蜥蜴,由69塊脊椎骨組成的尾巴特別引人注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研究分析,科研人員最終發現,紅河龍既不同于烏蒙龍,也不同于黔西龍,是烏蒙龍和黔西龍之間的一種過渡類型。它與此前發現的烏蒙龍和黔西龍相似,但牙齒外表面比較光滑、齒冠沒有明顯的膨大,與后兩者顯著不同,這可能反映了它們之間食性不同。
這一發現為解決腫肋龍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徐光輝說,從長尾紅河龍長長的軀干和較纖細的前肢、后肢可以判斷,紅河龍在淺海環境中主要采用側向波動前進,而超長的尾部可以進一步提高側向波動的效率。
早在1854年,腫肋龍類化石就被發現于歐洲阿爾卑斯中三疊世海相地層。這些歐洲腫肋龍類共分為五個屬,都歸入腫肋龍科。中國最早命名的腫肋龍類是胡氏貴州龍。它由古生物學家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貴州興義頂效綠蔭村發現,并由中科院院士楊鐘健先生研究命名。
論文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員趙麗君介紹,胡氏貴州龍最初被歸入腫肋龍科,但后來考慮到它和歐洲同類化石的差異,研究人員又將它歸入腫肋龍超科貴州龍科。
“新發現的紅河龍比貴州龍還要早400萬年,與歐洲的腫肋龍類更為接近,是我國腫肋龍科最古老的化石證據。”趙麗君表示。
去年,第一次看到紅河龍化石的時候,我就向有關專家請教,但被告知這是一種烏蒙龍化石。對此,我一直持懷疑態度。5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
記者9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獲悉,長江干流的6座梯級水電站——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累計發電量突破3萬億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一生只換一次牙。億萬年前,恐龍又是如何換牙的?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球科學學院韓鳳祿副教授研究團隊
去年,第一次看到紅河龍化石的時候,我就向有關專家請教,但被告知這是一種烏蒙龍化石。對此,我一直持懷疑態度。5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
記者9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獲悉,長江干流的6座梯級水電站——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累計發電量突破3萬億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一生只換一次牙。億萬年前,恐龍又是如何換牙的?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球科學學院韓鳳祿副教授研究團隊
加拿大研究人員第一次使用液晶制造了一個平面魔法窗,這種透明裝置在光線照射時會產生隱藏的圖像。在最新一期《光學》期刊上,研究人員描述
5月9日,記者從江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工程學院饒義劍教授團隊,通過反復研究發現了尾孢菌素對太湖藍藻生長的抑制作用,這將為太湖藍藻治理
5月9日,國家能源局公布《關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完成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顯示,2021年全年,全國可再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為微型機器人系統設計微小的人造纖毛,以期該系統可執行復雜運動,包括彎曲、扭曲和反轉。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