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是繼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之后印發的第二個國家級美育文件,五年之內兩度發文,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對學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在此背景下,學校能否切實落實有關指示精神?人們對于美育的認識能否跟上?具體實施是否符合美育規律和現實基礎?能否準確把握新時代學校美育發展的關鍵問題?這些都值得我們研究探討。
認識存在偏差,學校美育就會走入誤區
到底什么是美育?長期以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教育實踐一線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與做法都不一致,美學界、教育學界、藝術界等都有自己傾向性的理解。比如,美育是美學教育、美感教育、感性教育、審美教育、藝術教育,等等,這些理解都側重于某一個方面,不能說是錯的,但至少是不全面的,有的甚至是片面的。這種片面性勢必導致實踐層面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因為不能全面認識和把握學校美育的內涵與價值,致使美育長期以來不被重視;二是導致美育實踐出現了種種誤區,如把美育變成了美學理論、藝術知識的傳授以及藝術技能的訓練,把美育等同于音樂課和美術課,等等,進而導致了學校美育實踐中存在的技術化、專業化、功利化等突出問題。歸根到底是沒有從育人的高度和視角來理解美育的內涵與價值。
理解內涵價值,學校美育方能把準方向
關于美育的內涵與價值,國家兩個美育文件已經給出了標準的答案,可以說是澄清了長期以來的種種認識誤區,讓我們的認識轉型升級了。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這就是美育的內涵。而美育的價值不僅體現于提升審美素養,而且還體現在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等方面。因此,不能簡單地理解,我們天天在上音樂、美術課,就是天天在進行美育,偏離了以美育人正軌的藝術教育,那就不是美育。比如說,把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當成是藝術教育全部的固化思維,藝術教育的功利化與技術化導致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藝術天賦和興趣愛好被扼殺,這樣的藝術教育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教育,就不能稱其為美育。而其他學科巧妙融入美育教學資源,具有美育意識,能夠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那也是很好的美育。
所以,我們既不能認為只有藝術才是美的,將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甚至是技術教育,也不能認為藝術教育一定就是美育,特別是高校專業藝術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需要美育,無論是專業藝術人才還是基礎教育藝術教師的培養,既需要技術的訓練,更需要美育的滋養,因為他們首先是美育人才。藝術是美的結晶,藝術美育當然是最好、最美的美育,但美無處不在,美育也無處不在,學校美育就是要培養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培養樂于享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美人”。
聚焦關鍵問題,學校美育才能精準施策
做好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要把握好哪幾個關鍵問題呢?我們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回答。這四個關鍵詞是:以美育人,面向人人,教學創新,評價推進。
關鍵詞一:以美育人。毋庸諱言,長期以來學校美育工作時常被功利和技術所綁架,育人意識較為淡漠,育人成效相對低下。無論是美育課堂教學還是課外美育活動,特別是藝術展演,功利化、技術化傾向較為普遍地存在,有的時候我們甚至不只是沒有育人,反而因為一味的功利化追求和枯燥的技術化訓練而“傷”人。那么,學校美育究竟怎樣才算是育人呢?很顯然,只有當美育能夠體現審美、情操、心靈、創造性教育等基本屬性,能夠承載和實現美育所應有的價值功能,即不僅能提升審美素養,還能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育,才是真正在育人。因此,新時代的學校美育必須堅決杜絕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功利化追求,必須切實扭轉美育技術化、專業化的傾向,要遵循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的理念,要擁有讓學生“帶一片音符去未來”的情懷,真正讓美育回歸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正軌。
關鍵詞二:面向人人。建立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和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是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但從目前全國現狀來看,美育實現面向人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務之急是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建立對美育基礎薄弱學校的幫扶機制,努力確保鄉村孩子有課上。學校美育目前還存在地區、城鄉、校際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有的鄉村薄弱學校甚至還存在美育空白。要破解這一難題,必須多措并舉,包括定向培養全科教師與培訓兼職美育教師,加強城鄉美育資源配置共享,建立城鄉學校“手拉手”幫扶機制,加強高校與社會力量定向精準幫扶力度。二是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著力提升美育活動參與面。沒有實踐體驗的美育不是真正的美育,而藝術展演是學校美育實踐的重要形式和內容,展演活動必須體現全員性與群體性。據悉,相關部門正在研制《大中小學藝術展演綜合改革方案》,強調展演項目必須與課堂所學相對接,努力實現“藝術展演人人都能參與、展演舞臺屬于每個學生”的目標。
關鍵詞三:教學創新。教學改革與創新永遠都是教育發展的關鍵詞,美育同樣如此。對于美育課程的改革創新,我們要準確領會以下三點:一是樹立學科融合理念,這既是美育課程與教材體系建設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模式創新的根本遵循,要將美育工作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各方面、各學科與各環節。二是要把握好“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這一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與實質。這里的“+”并非簡單拼湊、單向而行,而是以藝術審美體驗為中心環節,三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學以致用,共同構成完整的美育教學活動。三是教學改革要聚焦“教會、勤練、常展(演)”。其中,“教會”是要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藝術基礎知識與技能,注重強基礎;“勤練”是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審美體驗機會,強調重體驗;“常展(演)”是要為學生搭建展示藝術專項特長的平臺,鼓勵樂于表現的學生。以上三個方面,從基本理念到教學模式再到具體實施,構成新時代美育教學改革新樣態,最終實現豐富審美感知、加強藝術表現、激發創意實踐、增進文化理解的改革目標。
關鍵詞四:評價推進。國家大力推進美育評價改革,目的是把長期以來美育評價的“軟要求”變成“硬指標”,以切實發揮評價對于學校美育工作的引領、推動和倒逼作用。國家對于美育評價設計的是一套組合拳,包括:建立三項評價制度與推進四項評價改革。三項制度即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制度、學校藝術教育自評公示制度、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制度;四項改革包括中小學美育評價、高校美育評價、美育督導評價、美育問責評價等四個層面,以及學生、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等四個維度的全方位改革。當然,在這套美育評價改革組合拳中,重拳莫過于“美育進中考”,這是當前整個學校美育工作必須冷靜面對和努力探索的關鍵與敏感問題。因為它關系到廣大學生與家長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務必慎之又慎,切勿操之過急,要以維護學生利益和身心健康為前提穩步推進實施。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是繼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
4月20日,歷時多年、職教界盼望已久的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簡稱《職業教育法》),終于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三十四次
筆者所在的職業學校,從2012年起先后助力幫扶三個鄉村。這些鄉村均地處偏遠山區,村兩委學歷層次都不高,村民專業技能相對不足,少數孩子因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是繼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
4月20日,歷時多年、職教界盼望已久的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簡稱《職業教育法》),終于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三十四次
筆者所在的職業學校,從2012年起先后助力幫扶三個鄉村。這些鄉村均地處偏遠山區,村兩委學歷層次都不高,村民專業技能相對不足,少數孩子因
為深入貫徹 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
我的夢想是當一個舞蹈家,可是我的媽媽非要我去學鋼琴,怎么辦?我真是既難過又后悔。我沒照顧好我兩歲半的弟弟,讓他受傷了。長大了我也想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啟了我們黨新的百年征程。它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奧運遺
為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精神,根據《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
在新生入學、獎助學金評定、疫情汛情、貸款辦理、學生畢業等每一個節點,都少不了資助工作的身影……近年來,西北工業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要求
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門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職業教育活動周相關工作的通知》,確定2022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原則上定于2022年5月8日至14日,主題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