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化是一種文化樣態,它是關于閱讀的知識、閱讀的價值觀和閱讀的行為方式的思想體系,簡言之,閱讀文化是由閱讀知識、閱讀價值和閱讀行為構成的復合體。作為文化的一種樣態,閱讀文化不會自然形成,它需要培育和建設。要加強宣傳引導,加強教育指導,加強制度保障,使人人崇尚閱讀、學會閱讀、自覺閱讀。
加強閱讀價值宣傳,使人人崇尚閱讀
宣傳閱讀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全民閱讀是一場由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由傳統人轉變為現代人的閱讀革命。聯合國《圖書憲章》第一條就明確指出,每個人都有閱讀的權利,社會有責任保證每個人都有機會享有閱讀的利益。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希望推動全世界更多的人閱讀和寫作,無論是年輕還是年老,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殘疾,人人都能享有閱讀的權利,同時向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大師們致敬。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發起全民閱讀項目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此后,該理念傳播范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國民閱讀的重大戰略意義,以全民閱讀為旗幟,制定各種閱讀政策法規,推出各類閱讀活動項目,采取種種策略予以推動,使全民閱讀理念得到廣泛傳播與認同。
宣傳崇文尚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中國有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優良傳統。孔子的一生,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讀書人的一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開創了儒學,“儒”的廣義就是讀書人。歷史上“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等勤勉讀書的故事,“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等為學為人之道,這一切讓我們從中得到啟迪與教益。在崇文尚讀之風熏陶下的歷代文人志士,勤學苦練,修身治平,在書林中明志,在學海中致遠,把讀書作為立身之基和報效國家的主要途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正是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堅執信念,成為維系民族精神的堅韌紐帶,筑牢凝聚家園的堅實基礎。
宣傳各類引領示范的閱讀故事。“學之興廢,隨世輕重。”在新媒體發達的今天,還要保持紙質閱讀的權威性、嚴肅性、規范性,在做好傳統媒體宣傳的基礎上,做好新媒體閱讀的宣傳引導,推介優質讀物、普及閱讀知識,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促進全民閱讀蓬勃開展,使整個社會閱讀氛圍日漸濃郁。要開展“書香中國”系列活動,打造“書香中國”閱讀品牌,開展主題演講、經典誦讀、讀書征文、知識競賽等活動,動員各方力量,提升全民參與度。要在世界讀書日及我國重要節慶期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民閱讀活動,充分利用文博會、書博會、書展、書市等舉辦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宣傳讀書陶冶情操、讀書改變命運、讀書成就人生等引領示范的閱讀故事,不斷擴大全民閱讀的影響力。
加強閱讀方式教育,使人人學會閱讀
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通過后天教育,使人人學會閱讀,促進個人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提升民族精神境界。閱讀教育主要有閱讀知識教育、閱讀價值教育和閱讀行為教育,特別要加強閱讀方式教育,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素養。
培養閱讀興趣是學會閱讀的前提,閱讀宜早培養,中國古代家書家訓對少兒教育有專門論述。相關調查數據及中外學者研究顯示,家庭親子閱讀是培養少兒閱讀興趣的重要方式,為終身閱讀奠定基礎。
掌握閱讀方法尤為重要,使用不同閱讀方法會有不同效果。中國古代學人根據自己的治學經驗,積累了很多優秀的閱讀方法,如荀子的“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韓愈的“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等。隨著現代閱讀教育的發展,閱讀方法也更加多元。比如從出聲與否將閱讀分為朗讀與默讀,從閱讀程度將閱讀分為精讀與略讀,從閱讀速度將閱讀分為速讀與慢讀等。閱讀還有專門的學理,美國學者艾德勒和范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已成為指導人們閱讀的經典之作。這些閱讀方法不但幫助我們學會閱讀,而且讓我們懂得,閱讀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而是通過閱讀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更高級的思維整合,激發我們去思考、去探索、去成長,去改變自己的人生。
關于閱讀行為對于閱讀習慣養成的意義,葉圣陶曾明確地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養成閱讀習慣,使閱讀者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將閱讀內化為習慣,成為日常的生活方式。
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最終都是為了提高閱讀素養。閱讀素養是關于閱讀的興趣、方法、習慣等形成的一種品格,主要表現為閱讀者對文本的認知、理解、運用、反思、評價和創造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可教、可學、可測的,是我們了解閱讀者閱讀素養的主要因素,也是閱讀者應該具有的能力和品格。
加強閱讀制度建設,使人人自覺閱讀
閱讀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加強閱讀制度建設,從根本上使人們有所遵循,并從外在的約束逐步轉化為內在需求而最終形成閱讀習慣,促使人人自覺閱讀。政府是全民閱讀的主導力量,要全面統籌,凝聚全社會之力,著力加強全民閱讀的保障制度、指導制度、教育制度和監測制度的建設。
加強全民閱讀的保障制度建設。要加強全民閱讀保障制度的制定與實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統性、協同性、操作性。統籌整合社會相關資金,大力開展閱讀資源、閱讀環境和閱讀服務等建設。要加強圖書出版管理,多出精品,為讀者提供更多優秀精神產品。要加強圖書館、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閱讀資源建設,為全民閱讀提供適切的場所。特別要加強少兒圖書資源建設,在公共圖書館設置少兒閱讀專區,開展面向少兒的閱讀指導和閱讀活動。美國、日本等諸多發達國家已出臺兒童閱讀法規,將少兒閱讀能力培養視為國家未來的重要競爭力。要加大實體書店、書報亭建設的支持力度。從某種意義上,實體書店的有無與多寡,亦是評測國家閱讀文化建設能力的重要指標。政府還要大力拓展全民閱讀服務范圍,如在車站、銀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和場所,以及飛機、列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設立面向公眾開放的閱讀資源,使人人隨時隨地可讀、能讀。
加強全民閱讀的指導制度建設。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全民閱讀指導中心,使政策制定、標準研制、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一體化,形成各部門綜合協調機制。要加強指導,使全民閱讀穩步、健康、持續地開展。研制閱讀的資源配置、基礎設施、閱讀服務的標準,促進相關機構和組織的合作。研究中外閱讀理論,編制閱讀課程教材;研發適合各類人群的閱讀書目,推介優秀圖書。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宣傳個人和團隊的閱讀故事,大力彰顯閱讀文化魅力,激發全民閱讀的激情。定期開展全民閱讀調查,發布全民閱讀指數,使閱讀指導制度科學化、規范化、體系化。目前,美國、日本等國都設有國家閱讀研究中心與閱讀推廣機構,成為政府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智庫和力量保障,這些可為我國閱讀文化建設提供借鑒與啟示。
加強全民閱讀的教育制度建設。閱讀教育制度建設是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基礎。首先,要加強家庭閱讀教育制度建設。倡導親子閱讀,建設書香之家,激發兒童閱讀興趣,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其次,要加強學校閱讀教育制度建設。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要開設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的大中小學及學前一體化的閱讀課程。要將閱讀素養作為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學業水平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閱讀教育主要由語文課程承擔,這是遠遠不夠的,要提高全民閱讀素養,必須從改革閱讀教育切入和推進。還要特別加強學校圖書館和實體書店建設,豐富閱讀資源,開展閱讀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閱讀氛圍。再其次,要加強社會閱讀教育制度建設。社會是全民閱讀的重要支撐,要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以建立公益基金形式,吸引和支持社會各界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尤其要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為特殊群體、困難群體開展專門的閱讀指導,提供全面的閱讀服務,保障其基本閱讀需求。總之,政府要加強引導,促進家庭閱讀教育、學校閱讀教育、社會閱讀教育相結合,形成“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閱讀教育合力。
加強全民閱讀的監測制度建設。監測是推動閱讀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了解閱讀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手段,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舉措。閱讀監測內容主要包括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掌握閱讀方法而形成的閱讀能力,以及影響閱讀能力的閱讀制度建設及其落實情況,還有閱讀宣傳與閱讀教育的成效。目前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閱讀監測是經合組織(OECD)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閱讀測試,它通過試題測試學生的訪問和檢索、整合和闡釋、反思和評價的閱讀能力,以及通過問卷測試學生的閱讀參與度和學習策略,反映學生是否具備現實生活和終身學習所必需的閱讀知識和技能。閱讀監測對象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主要監測其閱讀文化建設能力,比如閱讀資源、閱讀設施、閱讀服務的建設與使用情況。監測方式靈活多樣,既可以是紙質文本也可以是電子文本,測評工具既可以是試題文本也可以是問卷文本,測試范圍既可以是部分地區也可以是全國性。通過閱讀監測制度建設,使閱讀文化建設成為有機統一的整體,從而切實提高全社會閱讀文化建設能力,有力推動全民閱讀,形成書香社會。
全民閱讀關乎國民素質、關乎文化強國、關乎國家現代化,是一項重大國家文化戰略。閱讀文化是全民閱讀的氛圍環境和制度保障,閱讀文化建設是使閱讀作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習慣、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礎和推動全民閱讀的重大舉措。在知識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今天,提高全民的閱讀素養,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使人人熱愛閱讀、學會閱讀、自覺閱讀,正是新時代建設閱讀文化的價值所在。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為教育部重大委托課題“中國閱讀文化建設的戰略與策略研究”[17JZDW03]的研究成果)
閱讀文化是一種文化樣態,它是關于閱讀的知識、閱讀的價值觀和閱讀的行為方式的思想體系,簡言之,閱讀文化是由閱讀知識、閱讀價值和閱讀行
新時代基礎教育已經踏上了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征程,學校的管理也從依靠經驗、制度的管理走向了價值引領的文化管理新境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實踐中,校本研修已成為助力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也因其基于學校、為了學校、發展學校的特點,成為學校解決實際
當前,中國進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數字教育為教育系統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學習效果、改進校園治理提供了現代化手段,為緩解供需矛盾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地中小學進入線上課堂學習。各地各校通過加強教學設計、作業管理等工作,規范規整教學課程,高質量開展空中課
4月16日,晴。距離吉林省臨江市75公里的六道溝鎮七道溝村,50歲的村民茍淑英和愛人忙活了一上午,把前些天拿回來的水稻種子,用藥泡后晾干
近日,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2022年第1號預警,提醒大學生警惕培訓貸騙局。據悉,有培訓機構以提供兼職工作為由,誘導學生接受課程培訓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