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詩,旅游是遠方,寄托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廣東地處中國最南端,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獨特,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內涵層次豐富,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支撐。近年來,廣東省在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強省建設中,發揮嶺南鄉村的獨特優勢,形成“粵美鄉村”文化和旅游發展新格局,開辟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子。
“傳統+現代”模式振興鄉村文化
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廣東省先后圍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文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重點工作,出臺重要政策文件,做好公共文化服務頂層設計,搭建起“四梁八柱”;“十三五”時期,共計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27.38億元。目前,廣東省已建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50個、文化館144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19個、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5921個,成為全國五個率先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的省份之一。
廣東積極開發武術、戲曲、舞龍、舞獅、龍舟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通過文藝方式促進文化旅游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春節、元宵節等期間舉辦“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粵傳粵精彩——廣東非遺展演展播系列活動”等系列文化活動,廣州市從化區(蓮麻生態小鎮、艾米稻香小鎮、格糖南藥小鎮、西塘童話小鎮),東莞市道滘鎮、虎門鎮,韶關市仁化縣河富村,清遠市佛岡縣4個地區上榜2022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創新流動博物館服務方式及交流范圍,走進鄉村開展展覽教育活動,提升鄉村展陳水平,全省流動博物館成員單位發展至138個,2021年實施巡展231場次、累計參觀人數236.4萬。
為了進一步增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近兩年從廣東省67個公共文化機構選派92人參加全國基層文化隊伍示范性培訓;先后組織11期全省專題培訓班,參訓1400多人次。健全文化志愿者組織機構,全省文化志愿者網上注冊人數達10萬;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下基層活動,舉辦4批29場“種文化”培訓,參訓5000人次以上,為鄉村文化建設不斷輸入新血液、注入新動能。
“品牌+特色”模式振興鄉村旅游
如今,鄉村旅游的發展得到政府自上而下的驅動,也得到企業、村民等市場主體自下而上的推動。廣東省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增效,堅持保護和延續鄉村文化脈絡,以美宿、美食、美景為主體吸引力,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業景觀、村落古鎮、民族風情等資源,打造鄉村旅游產品,以農副土特產品等關聯產業為盈利點,結合文創產業,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產品時尚性。目前,廣東省共推出2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59個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0個旅游風情小鎮,10個鎮(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村),通過特色村結合鄉村傳統文化、自然生態、特色產業等文化和旅游資源,進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和接待服務要素,整體提升鄉村旅游發展水平。
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活力。近5年來,廣東省創作推出200多臺大型主旋律劇(節)目,涌現出舞劇《沙灣往事》《醒·獅》、音樂劇《烽火·冼星海》等精品力作和粵劇《紅頭巾》、話劇《深海》、交響幻想曲《中國1921》、民樂交響樂詩《嶺海長歌》、舞劇《瑤山那抹紅》等新創劇目。《深海》《紅頭巾》等5部作品入選國家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深海》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廣東省還充分利用省藝術節平臺,評選出全景劇場秀《家·源》等3臺大型旅游演藝作品,策劃組織“嶺南風華”舞臺藝術精品展、“藝術院團演出季”、國際青年音樂周、現代舞周、華語戲劇盛典、“粵戲越精彩”等品牌活動。全省每年開展藝術精品惠民巡演和戲曲進校園、進農村演出近1萬場,有效帶動鄉村文化旅游發展。
2012年以來,廣東率先開展創建全國、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鎮)和示范點工作,目前已有從化區等10個縣(市、區)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順德區陳村花卉世界等19個單位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分8批創建了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47個,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407個。同時,推動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其中,東莞市麻涌鎮白房子水鄉無邊(新基)創客基地和清遠市清城區鋪背村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被評為第二批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對位處粵東西北地區的旅游名鎮名村,提供資金補助,大力推動“美麗鄉村”旅游工程的實施。
近年來,廣東省文化和旅游業助推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組織編制了《廣東省文化旅游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舉措研究》《廣東省文化旅游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舉措研究》《廣東省鄉村旅游發展報告(2021)》等文件。積極發展鄉村美麗經濟,提升打造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優秀案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鄉村旅游連片示范區、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創建名單等一批鄉村旅游項目。同時,開發主題鄉村旅游產品,助力推動“粵菜師傅”工程、“萬里碧道”“南粵古驛道”“美麗鄉村”建設等鄉村旅游品牌綻放光彩。
“景區+農莊”模式推動惠民強村
廣東堅持將鄉村旅游發展與扶貧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等相結合,不僅吸引了一批理念新、能力強的外地創新創業人才從事鄉村旅游開發,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體驗,而且還鼓勵農民采取自主創業、就近就業、直接經營、入股分紅等形式參與鄉村旅游的經營活動,讓農民自發自主參與到旅游開發中,形成了良好的鄉村旅游“雙創”環境。
與此同時,廣東積極推動鄉村旅游業態融合發展,加快推動旅游與農業、林業、漁業有機融合,引導單一觀光型產品拓展休閑、度假、美食、體驗、文化創意等功能,引導有條件的農村、農民、農企,開發農(漁)家樂、森林人家等鄉村旅游新平臺,重點發展田園風光游、水果種植采摘旅游等鄉村旅游業態。
在潮州綠島旅游度假區、惠州南昆山溫泉大觀園等景區,“景區+村莊”的模式在解決周邊村民就業的同時,帶動了當地村容村貌的改善,拉動了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僅潮州綠島旅游度假區每年就向農戶收購家雞家鴨超過10萬只。惠州市博羅縣提出的“將農村變成景區、將農民變成旅游從業人員、將農產品變成旅游特產”的“三變”發展戰略,引入雙創人才投入鄉村旅游發展,開發了一批以松樹崗村、禾肚里稻田酒店、航天育種基地等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精品項目。
廣東大力推動鄉村民宿發展,繼在全國率先出臺《廣東省民宿管理暫行辦法》之后,又先后發布了“廣東旅游民宿”品牌標識,啟用廣東省旅游民宿管理系統。2021年3月26日,第一屆廣東民宿大會在梅州開幕,廣東省民宿團體標準《旅游服務質量評價規范民宿》發布實施,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鄉村振興局推出了體現鄉村文化底蘊、讓農民受益的100家廣東省鄉村民宿示范點,韶關仁化縣藝術家客棧、梅州志睽樓民宿客棧入選首批國家乙級民宿。此外,廣東加大對鄉村旅游廁所建設管理的支持力度,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通過區域性文化生態的保護,促進非遺雙創發展,助力鄉村人員就業。在廣東,鄉村旅游已成為發展和增長鄉村經濟的重要手段。
2019年末,中辦、國辦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強調自2019年起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三大國家文
2022年1月31日,中國農歷除夕之夜,在7700余公里外的英國,定居他鄉的華僑、游學海外的國人,為一種親切的鄉愁所牽動,與國內的親友同樣將
為加大文化和旅游企業融資幫扶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激發有效投資活力,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國家開發銀行開展了2021年開發性金融支持文化和
文化是詩,旅游是遠方,寄托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廣東地處中國最南端,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獨特,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內涵
天地存大美,嶺南有精華。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之一,廣東曾以先進思想引領中華,無數革命先烈曾在這片熱土拋頭顱、灑熱血,掀起一場場
2019年末,中辦、國辦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強調自2019年起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三大國家文
2022年1月31日,中國農歷除夕之夜,在7700余公里外的英國,定居他鄉的華僑、游學海外的國人,為一種親切的鄉愁所牽動,與國內的親友同樣將
為加大文化和旅游企業融資幫扶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激發有效投資活力,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國家開發銀行開展了2021年開發性金融支持文化和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若干政策》)宣傳解讀和貫徹落實,切實推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了一批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其中,河南省共有11個單位入選全
剛剛閉幕的北京冬奧會是奧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團結之后舉辦的首個冬奧會。賽事期間,體育健兒以冰雪競技詮釋著更團結的理念;從開幕式到閉幕式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2017年,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經過努力,在第一個百年收官之際,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