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存大美,嶺南有精華。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之一,廣東曾以先進思想引領中華,無數革命先烈曾在這片熱土拋頭顱、灑熱血,掀起一場場氣壯山河的革命浪潮,留下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汕頭站)、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梅州市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全省21個市有82個縣列入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是全國為數不多全域覆蓋的省份。
為了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革命精神通過豐富多樣的旅游樣態傳遞給人民群眾,廣東通過實施紅色資源摸底探源、紅色資源保護修繕、紅色資源創演展播、紅色資源融合發展四大行動,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打造紅色主題文藝精品,推動“紅色+”創新發展等,多措并舉推動紅色資源“活”起來。
摸底探源,保護修繕最優先
在全國革命文物工作會議召開時, 專門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紅色資源利用、紅色基因傳承工作,將其作為“1+1+9”工作部署和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深入推進,努力用心用情用力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為此,廣東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在省級層面率先出臺《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制定《廣東省紅色旅游發展實施方案》《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省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從全局統籌謀劃紅色資源保護工作。
在政策護航下,廣東加強給紅色資源“輸血供氧”,從2019年起5年專項安排15億元實施省級以上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建設、展陳提升行動,其中2020年下撥4億元、2021年下撥5億元;另計劃統籌各項相關資金70億元,支持紅色革命遺址免費開放、紅色教育基地打造等工作。
一直以來,廣東搶救和預防并重,開展革命文物保護修繕,先后組織對汕尾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等一批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進行修繕,相繼開展孫中山故居等一批革命文物的專項保護規劃。為抓好修繕保護工作,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實施“歲修”制度,2019年開始按照每處每年3萬元標準,對886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日常保養維護,并下撥1000萬元搶險加固經費,優先用于瀕危革命文物搶救性保護。
在修繕與保護中,廣東充分整合革命文物、景區、平臺資源,創新探索“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陳列展示—周邊環境整治—紅色旅游景區”的全流程建設模式。如將我黨早期的革命家、華南地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在廣州工作生活期間的舊居楊家祠,進行了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已成為愛國主義和紅色教育基地;修繕整治惠州市不可移動文物東湖旅店,成為廣東黨史教育基地,2020年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加強紅色場館建設,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等一批高質量博物館新建落成,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廣東南嶺干部學院和東江干部學院等紅色教育高地先后揭牌。
此外,廣東還為135處省級以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免費捐贈保額達49.5億元的保險,為革命文物和參觀群眾在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時提供保障,成為全國金融保險行業參與文物保護的首個范例。同時,廣東深入挖掘革命文物遺存,科學確定保護級別,及時將革命文物納入保護范疇。如依據中央紅色交通線的歷史價值,先后將棣萼樓中轉站舊址、纘詒堂中轉站舊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推薦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汕頭站)成功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
多措并舉之下,廣東紅色資源保護工作有力推進,革命史跡煥發新生。據2021年公布的首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全省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513處,可移動革命文物4783件(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居全國第四,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5處,革命文物的數量、級別均居全國前列。
融合發展,“紅色+”創新成果有聲有色
廣東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文旅載體平臺的多維建設和文旅產品的多元打造中,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
目前,研學旅游成為廣東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中的一抹亮色。廣東將抗戰時期教育機構遺址進行保護并活化利用,推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等項目建設。其中,韶關、清遠、梅州、云浮四市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以游覽觀光、參觀體驗、研學教育和學習探討等多樣化形式,每日吸引過千名游客到訪;廣州公交集團營運20輛“紅色公交”,將紅色革命遺址串珠成線,推出“廣州紅”主題船以及8條水陸接駁、研學游一體的黨史學習主題航線,建成32個建黨百年主題站場和候車亭;廣州地鐵集團在地鐵站打造“廣州地鐵黨史研學館”、建黨百年黨史主題站、“復興大道100號”建黨100周年成就展,推出“中共三大”主題列車和“奮斗號”紅色專列,提供多場景、沉浸式紅色出行體驗;鴉片戰爭博物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入選國家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在“紅色+數字化”蓬勃發展中,“廣東省紅色地圖”的推出,空間化展示了全省374個紅色地標,實現一張圖走遍全省紅色資源;建立廣東網上紅色展館,上線32個紅色展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后,引入場景模擬、MR技術、3D技術開展沉浸式展陳,5個多月時間接待觀眾19萬人次,進入2021年中國革命類博物館季度熱搜榜50強。
而代表性主題景點的串珠成線,為廣東紅色旅游不斷增輝。2020年4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廣州紅色羊城主題、紅軍長征等64條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將革命文物納入其中。同年6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相關單位發布首批五大主題27段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9月,再度啟動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創建工作,重點打造了東征革命、東縱抗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等5條歷史文化游徑,不斷延伸的游徑讓紅色文化激蕩人心。
此外,為了筑牢紅色品牌,廣東梳理出一批特色旅游線路,打造“走讀廣東、粵游粵紅”“萬里紅道”等旅游品牌。2021年國慶節前后,以全省1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為基礎,廣東組織省內旅行社和在線旅游企業,以“走讀廣東、粵游粵紅”為主題,在旅行社門店和線上官網、微信商城和網絡售賣平臺上線和推出廣東紅色旅游線路和產品,在企業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官網共同宣傳推廣,營造起建黨百年良好的紅色旅游體驗氛圍。2021年推出10條全省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其中3條線路入選國家“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創演展播,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
紅色旅游的“火”離不開紅色文化的“活”。2019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遴選推出100個紅色革命遺址,以時空為序串聯成9條傳承紅色基因學習體驗線路。2020年廣東繼續深化該線路成果,拍攝制作16條《追尋紅色足跡》紀錄短片,于7月在廣東電視臺播出并向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推送;另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組合作推出了10集《紅色經典》廣東系列節目,追尋紅色記憶,傳播紅色文化。
2021年,利用建黨10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長征勝利85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東推出系列革命文物新聞宣傳活動。特別是在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80周年之際,廣東組織9市聯動開展紀念活動,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牢記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重大意義,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
同時,廣東在全省遴選了38個展覽,作為建黨百年精品展覽。其中廣東省博物館“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專題展”、中共三大舊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展”、江門市博物館“五邑華僑華人與中國共產黨”3個展覽入選了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東湖旅店等革命紀念館進行了展陳提質升級并重新開放。
在紅色傳承中,廣東堅持文藝鑄魂,用藝術的表達點燃信仰之火,組織創排多部紅色題材大型劇目。愛國主義題材舞劇《沙灣往事》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藝術節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連同展現“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事跡的話劇《深海》、華僑婦女移民史的粵劇《紅頭巾》等5部作品,入選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數量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二位。
要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就需要高素質的紅色講解人才隊伍。廣東積極培育“五好”講解員隊伍,有3名講解員分別榮獲第二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金牌講解員、優秀講解員稱號。廣東為此推出“百名紅色講解員講百年黨史”百場宣講活動,受眾超過700萬人次。此外,廣東還打造紅色文化導游隊伍,建立志愿者隊伍,鼓勵當地人參與講述,聯系實際、串聯今昔推出一批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紅色旅游一片紅火。
在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持續加強組織領導和科學謀劃,建立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按照資源類型、重要程度、保存現狀等對全省紅色資源進行分級分類,實施紅色資源提質升級工程,推動各地結合實際對部分紅色資源進行提質升級,發揮紅色資源“灣區紐帶”作用,打造大灣區紅色文化圈,切實將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實現了以文化優勢引領經濟優勢,為廣東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強省加碼賦能。
2019年末,中辦、國辦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強調自2019年起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三大國家文
2022年1月31日,中國農歷除夕之夜,在7700余公里外的英國,定居他鄉的華僑、游學海外的國人,為一種親切的鄉愁所牽動,與國內的親友同樣將
為加大文化和旅游企業融資幫扶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激發有效投資活力,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國家開發銀行開展了2021年開發性金融支持文化和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若干政策》)宣傳解讀和貫徹落實,切實推
天地存大美,嶺南有精華。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之一,廣東曾以先進思想引領中華,無數革命先烈曾在這片熱土拋頭顱、灑熱血,掀起一場場
2019年末,中辦、國辦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強調自2019年起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三大國家文
2022年1月31日,中國農歷除夕之夜,在7700余公里外的英國,定居他鄉的華僑、游學海外的國人,為一種親切的鄉愁所牽動,與國內的親友同樣將
為加大文化和旅游企業融資幫扶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激發有效投資活力,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國家開發銀行開展了2021年開發性金融支持文化和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若干政策》)宣傳解讀和貫徹落實,切實推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了一批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其中,河南省共有11個單位入選全
剛剛閉幕的北京冬奧會是奧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團結之后舉辦的首個冬奧會。賽事期間,體育健兒以冰雪競技詮釋著更團結的理念;從開幕式到閉幕式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2017年,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經過努力,在第一個百年收官之際,
農民文化消費建立在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物質文化水平提高的基礎上,它是鄉村振興、農民幸福的真實指數,也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誰都有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