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光明日報》一篇題為《“中專技工給碩士當師傅”不該稀奇》的文章引起人們廣泛關注。近年來類似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話題討論持續升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和認同度正在逐步提高。
在人才市場上,高學歷不能完全等同于高能力、高技能,在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領域,出現“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拜中專技工為師”的案例完全合情合理。這樣的新聞引發關注,說明需要進一步打破公眾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為推進從學歷社會到能力社會的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品質和吸引力。
職業教育要緊隨時代步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增強適應性,保持先進性。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按照“十四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職業教育的要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等需要,對專業進行了動態調整,完善了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據統計,半數以上專業被調整。對此,相關職業院校要依據目錄適時作出調整,及時在課程設置上落實中高職一體化設計,在課程內容上不斷吸納新技術、新工藝,將深化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
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疏通培訓渠道、拓展學習平臺,肩負起為社會培養多層次、多樣化實用型人才的使命。要在辦好全日制職業學校教育的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大力興辦職業技能培訓,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行向上的學歷通道,為社會提供職前、職中、職后學習以及轉崗再就業所需的各種非學歷技術培訓。要深化“1+X”試點改革,讓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相得益彰,為各類職業人才回爐再造提供更多機會。
職業教育要面向社會,開門辦學,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職業體驗、職業指導、職業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綜合性服務。時代在飛速變化,知識更新、技術迭代的速度大大加快。現代社會,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無論是碩士還是技工,都要摒棄一勞永逸的思想,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理性地為自己選擇適合的職業發展路徑,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教育要面向新技術,為打造學習型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應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充分利用大數據和虛擬仿真技術搭建更多學習平臺,方便人們隨時隨地學習進修;要加快推進“學分銀行”建設,盡快完善職教領域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激發人們學習技術技能的積極性,不斷開發自身潛能,享受學習的快樂。可以預見,隨著學習型社會推進步伐的加快,職業教育必然會香起來、熱起來。
(作者系河南省鄭州市職業技術教育教研室副主任)
近日,《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發布,勞動課程將于今年秋季學期正式走進中小學生的生活。新課標為勞動課程設置了分學段、進
日前,《光明日報》一篇題為《中專技工給碩士當師傅不該稀奇》的文章引起人們廣泛關注。近年來類似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話題討論持續升溫,
今年,教育部將鞏固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成果和治理隱形變異作為重中之重,高度重視全國各地群眾投訴舉報問題的處置工作,將問題線索逐一轉交地
近日,福州大學與企業聯建的校企合作海洋試驗平臺——海洋環境暴露試驗站,在福建晉江成功落地。該平臺旨在應對海洋腐蝕問題,保障重大海洋
近日,《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發布,勞動課程將于今年秋季學期正式走進中小學生的生活。新課標為勞動課程設置了分學段、進
90后的李忠良原本在浙江省杭州市有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后來與人合伙做了幾份工作都感覺不盡如人意。2018年,看到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鄉村振
競聘公開透明、程序科學,選出來的中層干部是大家公認的精兵強將;學校中年骨干教師最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如今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隨著北
有108個區縣建立了學科類培訓專家鑒別機制,覆蓋率達92%,領先全國18個百分點。記者近日從教育部獲悉,北京、上海、沈陽、廣州、成都、鄭州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推進會召開后,各省、各建設高校迅速行動,組織開展專題學習,確保各項工作要求落到實處。各省、各建設高校在學習形式上求
影視藝術欣賞通識課是高校美育的組成部分,相比其他實踐性較強的藝術類課程,因其獨有的生動性與靈活性,能在更大程度上吸引不同專業的學生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