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藝術學院教授鄭軍里建議,進一步推動文化藝術惠民,把藝術精品送到田間地頭、千村萬寨,讓村民足不出戶享受到高水平的藝術大餐,激發村民對美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逐步提升村民的整體文化藝術素養和精神面貌,提高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廣西公共文化服務總體水平還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還不能完全適應廣西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時期,廣西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取得顯著成績,已初步建成覆蓋全面、質量優化、效能提升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多元融合工作也呈現出快速推進、示范帶動、探索創新的生動局面。2016年至2020年,廣西把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列入脫貧攻堅重點項目,自治區財政投入18.04億元,共補助建設7216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組建了1.7萬多支群眾業余文藝團隊和1.5萬多支村(社區)體育隊,實現了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基本全覆蓋,鄉村文化體育生活日益豐富,受惠的農村群眾達到3800余萬人。截至2020年底,廣西建成14295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行政村覆蓋率達99%,創造了欠發達地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廣西經驗。但同時,從新時代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看,還明顯存在一些瓶頸和短板。部分市、縣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鄉鎮文化站等建設水平還未能達到國家標準。基層文化專業人才比較缺乏,設施設備比較落后,活動經費不足,客觀上對服務效能提升形成制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最大的責任。我們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壯鄉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質更有品位,讓壯鄉人民好日子千人唱萬人和,天天放在歌里過。”民之所呼,政之所應。2021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寧指出要增進民生福祉,讓壯鄉人民日子越過越紅火。他還強調,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挖掘廣西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產和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和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加強文化娛樂領域綜合治理,持續壯大文學桂軍、漓江畫派、八桂書風和“劉三姐歌謠”等特色文化品牌影響力。
今年1月,《廣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公布,向社會各界展現廣西建設文化和旅游強區、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級旅游城市的信心和戰略。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廣西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是實施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完善各項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實施數字文化與智慧旅游提升工程,推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通過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實現廣西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優質便捷高效,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所有縣(市、區)擁有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達到國家相應標準,年服務人次超過1.5億。
在公共文化設施提升上,廣西將推進廣西民族劇院、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自治區少兒圖書館等項目建設,創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結合新基建,加快構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廣西),建設數字文化體驗園和國家文化專網(廣西),推進公共數字文化發展。
在文化惠民活動方面,深入打造“5·23”廣西全民藝術普及月、魅力北部灣、“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送文藝精品下基層惠民演出、百團千場下基層、南國之聲周末音樂會、戲劇巡演月、八桂舞蹈季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文化惠民品牌,推進戲曲進鄉村、進校園,升級打造“走讀廣西”“文興廣西”等文旅融合公共服務活動品牌。
同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劃》出臺,為廣西“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繪出了更具體的發展目標和線路圖表。按照這個規劃,到2025年末,廣西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將得到明顯推進,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公共文化+”更為豐富多元,與旅游、教育、農業等相關行業融合發展更加充分;公共文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進展明顯。廣西公共圖書館年流通2200萬—2600萬人次、為讀者舉辦各類活動0.6萬—0.7萬次,群眾文化機構組織文化活動6.1萬—6.5萬次、年服務2800萬—3600萬人次,每萬人有群眾業余文化團隊6—8個。
“設施不夠完善,基層文化館站達標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員不足,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有待加強建設等,這是廣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短板,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廣西文化民生建設的重點。”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有關負責人說,要實現規劃的目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下大力氣補短板。補短板的良方,是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順應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的新變化,加快補齊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短板,推動壯鄉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劉寧指出。(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2017年以來,山東省平度市實施了行走的書箱鄉村閱讀推廣項目,按照讓書箱走得更遠,讓鄉村流溢書香的思路,通過政府、社會組織和專家團隊三
3月22日,記者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南石路28號地塊獲得重要考古新發現。經過一年多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藝術學院教授鄭軍里建議,進一步推動文化藝術惠民,把藝術精品送到田間地頭、千村萬寨,讓村民足不出
2017年以來,山東省平度市實施了行走的書箱鄉村閱讀推廣項目,按照讓書箱走得更遠,讓鄉村流溢書香的思路,通過政府、社會組織和專家團隊三
皖南有個蔬菜村火了,游客和客商接踵而至,而讓這個蔬菜村聲名遠揚的是村里各式各樣形態生動的文創產品——藝術蔬菜。在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
3月22日,記者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南石路28號地塊獲得重要考古新發現。經過一年多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近日出版的散文集《黑夜之美》選錄了作者龐井君多年來創作的散文26篇,其中《父親的力量》《蘇堤三月好讀書》《黑夜之美》《駛向霞光的末班
安徽黃山、池州、宣城等7市、45個縣在內的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有了新進展——《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十四五建設發展規劃》(簡稱《
根據《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總體方案》整體安排和工作要求,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
山東:文旅人一如既往沖在前早上好,昨晚一切正常,這是工作記錄本。3月18日一大早,山東省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員徐曉來到煙臺市芝罘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