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數據顯示,今年1月-3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125萬輛,同比增長1.4倍。汽車產業是重慶工業的重中之重。4月20日,今年一季度重慶市經濟運行情況發布,主導產業支撐作用凸顯,汽車制造業增長16.8%。 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加劇。作為傳統汽車重鎮的重慶,又該如何抓住時間窗口,把握“換道超車”的機遇?
困惑
汽車產業制造重鎮缺少“王牌”
作為中國汽車產業制造重鎮,重慶正在激烈競爭中尋求轉型。
重慶擁有全國最多的汽車廠商,長安、長安福特、重慶小康、力帆等20余家整車生產企業,遍布在渝北、江津、涪陵、萬州、合川等十幾個區縣,總產能超400萬輛,也擁有上千家規模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重慶曾是全國第一大汽車生產基地,2016年,重慶汽車產量316萬輛,位列全國第一。但隨后幾年,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重慶汽車產業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汽車產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能源汽車加入,產業淘汰賽正在加速。”4月13日,2022年長安汽車全球伙伴大會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2022年一季度,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占有率高達83%,過去一年傳統燃油車現存品牌85個,月銷量1000臺以下的有34個,9個品牌消亡,預計未來3年—5年,80%的汽車品牌(燃油車)面臨關停并轉。
顯而易見,如果重慶汽車產業再不謀求轉型,未來面臨的不僅是支柱產業能否支撐得住的問題,背后還有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同時迎來最佳窗口機遇期,汽車產業“新能源智能化”的趨勢勢不可擋。
早在2018年12月,重慶市政府發布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要大力提升汽車產業產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輕量化水平,打造現代供應鏈體系,壯大共享汽車等應用市場,實現產業發展動能轉換。
目前,重慶已形成“9+3+5+30”產業體系(9家乘用車企業、3家客車企業、5家專用車企業以及約30家核心配套企業),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市場仍保持供不應求、高速增長態勢,其中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更是超過270%。
三電方面,預計到2023年,重慶將集聚國內外知名新能源動力電池企業5家、電機企業5家、電控企業5家。動力電池年生產能力達80億瓦時,電機、電控年生產能力達100萬套,三電系統本地化配套率超過50%。
盡管坐擁多年傳統汽車發展留下的基礎、比較完備的供應鏈體系,但重慶依然缺少一張能夠拿得出手的“王牌”。
在剛剛過去的兩江新區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萬鑫銘對重慶汽車產業進行了“把脈問診”:整車企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節奏慢,傳統零部件附加值偏低、新興零部件配套能力不夠,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生態不健全。此外,還面臨著供應鏈能否安全保供穩供,一線城市產業轉型速度快、互聯網造車企業入局沖擊等挑戰。
突破
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能級
如何轉?從哪個點突破?重慶車企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方向。
就在本月,長安汽車瞄準“新汽車”,打響了新一輪沖刺新能源賽道的“發令槍”:僅今年就將推出8款新能源產品。
記者了解到,兩江新區現已布局了10家整車企業、配套零部件企業200余家,瞄準“新四化”發展,強化龍頭引領,持續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能級。
渝北區已構建起“龍頭企業+公共平臺+產業應用+人才培養+創新孵化”的汽車產業生態,形成了基本貫穿整個汽車產業上下游的完備產業鏈和配套體系,成功獲批全市首個市級汽車電子重點關鍵產業園。南方英特、恒韋林等17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業,長安軟件、北斗智聯等30余家汽車研發核心機構也相繼落戶。
市場在哪兒,機遇就在哪兒。
瞄準網約車市場,睿藍汽車與曹操出行在4月13日簽約。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是一份長達5年的中長期合約,將采購數十萬輛睿藍汽車換電車型投入網約車市場。
睿藍汽車由力帆科技與吉利聯合打造。前不久,睿藍汽車旗下的首款智能換電轎車楓葉60S正式上市。收到1000余家經銷商的合作意向,經過多輪嚴苛篩選,已確定100余家經銷商加盟。
此外,賽力斯攜手華為打造的首款中型豪華電動增程SUV“AITO問界M5”,首月銷量就超3100臺。
市經信委汽車處相關人士表示,向中高端邁進,打造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不約而同地成為眾多重慶車企轉型升級的關鍵“砝碼”。
“5年內躋身第一梯隊,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頭部品牌。”賽力斯(輪值)總裁許林表示,將打造全新高端智慧汽車,把智能帶入汽車,讓汽車更智慧,在智能汽車的基礎上,實現智慧互聯、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適應。
目標
全力沖刺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此前市經信委對外公布的《重慶市加速構建完善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曾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
根據相關行動計劃,到2025年,重慶將建成全國重要的智能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換電模式示范城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水平和規模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在上述征求意見稿中,重慶到2025年智能新能源汽車產量要達100萬輛以上,占汽車產量比重40%以上。
事實上,不只是本土車企作為東道主的強烈攻勢,外地企業對重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熱情洋溢。
今年1月,理想汽車100%持股的重慶車之渝汽車工業公司,以4.31億元的價格在兩江新區龍興組團拿地。之后不久,理想汽車又在重慶設立了一家注冊資本12億元的全資子公司。
在兩江新區,吉利高端新能源項目也在加速推進。不出意外的話,極星5將于2024年在重慶投產。
業界人士表示,新造車企業的引入,如同“鯰魚”,攪動了正處于電動化、智能化變革關鍵期的重慶汽車工業。
那么,重慶汽車產業沿著新能源與智能化主線前行,又該如何跑出“加速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表示,汽車革命的下半場是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其主要核心技術是汽車芯片和操作系統。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廉玉波建議,高強度自主創新是唯一可行路線。建立健全電動汽車學科門類,培養跨學科復合型和專業領域專、精、深人才;保持電動化的技術定力,技術理解力,技術創新力,才能持續引領智能電動汽車創新發展。
“可以預見,汽車產品正在轉變為‘智能平臺產品’,也可稱為‘汽車機器人’。”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汽車產業格局正在重構,汽車企業從提供交通工具向提供“出行產品+出行服務+生態服務”轉變、從傳統制造向科技公司轉型,推動汽車產業向“高科技平臺型”產業轉型,呈現“研、產、銷、服、用”一體的“平臺型”經濟特征。
根據相關行動計劃,我市還將依托仙桃數據谷等園區,渝北區、兩江新區等重點區縣,形成從軟件、硬件到整車,從小集成、大集成到中央控制,從研發、制造到檢驗檢測的全流程、全要素生態,打造軟件開發、硬件制造到系統集成一體化發展的智能化發展生態社區和汽車電子、軟件專業園區。
汽車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數據顯示,今年1月-3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125萬輛,同比增長1 4倍。汽車產業是重慶工業的重中之重。4
昨天,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3月乘用車市場數據顯示,新能源車持續保持高增長,3月零售銷量44 5萬輛,同比增長137 6%,環比增長63 1%。3
又是一年3·15,汽車作為家庭大宗消費品,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一直備受消費者關注。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量質齊增,民族汽車品牌正面
汽車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數據顯示,今年1月-3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125萬輛,同比增長1 4倍。汽車產業是重慶工業的重中之重。4
以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主導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似乎正在被傳統車企旗下的純電新品牌攪局。進入4月以來,自主車企紛紛發布一季度產銷數據
昨天,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3月乘用車市場數據顯示,新能源車持續保持高增長,3月零售銷量44 5萬輛,同比增長137 6%,環比增長63 1%。3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近期就二手車交易消費問題進行調查發現,其中不乏涉嫌隱瞞真實車況或違規操作情況。實際上,二手車交易亂象屢見不鮮,導致
又是一年3·15,汽車作為家庭大宗消費品,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一直備受消費者關注。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量質齊增,民族汽車品牌正面
當直營店鋪開進繁華商圈成為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流行新趨勢后,傳統車企也開始向商圈渠道靠攏。最近,紅旗汽車進入商圈的第一家4S店在豐臺萬達
過去一周的新能源車市場,汽車廠商頻發漲價公告。據《汽車周刊》不完全統計,至少有9家車企官宣漲價,更有甚者7天內連續3次漲價——3月17日
3月19日,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重慶市場2月狹義乘用車銷量達2 46萬輛,同比下滑29 3%,環比下滑57 2%。盡管銷量出現下滑,不過
新能源車企繼2022年初第一輪集體漲價之后,近期又陸續開啟第二輪漲價,特斯拉、比亞迪、哪吒汽車、小鵬汽車、吉利旗下的零跑汽車和幾何汽車
這已經是蘋果汽車第三次被傳陷入停滯的消息了。如果想在2025年量產Apple Car,需要在3~6個月內進行團隊重組。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