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西文化交匯的地區,在挖掘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抓好文藝精品創作、利用和轉化文化建設成果、推進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發展的奮斗歷程中,甘肅涌現出很多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他們樹立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新時代文藝創作繁榮發展,挑起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精神食糧的擔子。
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
康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為美麗鄉村注入文化“靈魂”
康縣地處甘肅省長江上游地區,山大溝深、土地貧瘠是其發展劣勢,但其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為旅游業發展帶來契機。近年來,康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大力發展全域鄉村旅游,全面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為美麗鄉村注入文化“靈魂”。
康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沈小煊介紹,康縣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大特色在于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以生態資源保護為主,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堅持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大力推行“意識教育生態化”“旅游產業生態化”“消費觀念生態化”理念,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產動力,融合生態、生產和生活,形成全新的鄉村生態旅游,逐步實現鄉村旅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
文化是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康縣深挖北茶馬古道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注重保持原生態風貌和對古樹名木、古街古廟、古房古樓的保護。為留住鄉愁,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康縣陸續實施“歷史再現”工程,啟動收集村莊舊時器物,利用農村閑置房建成風格各異的村史館、農俗博物館、鄉村展覽館等。目前,康縣村史館數量已達57個,成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抓手。
康縣還充分利用和轉化文化建設成果,實現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立足鄉村文化,開發“生態+文化”鄉村旅游模式。從美麗鄉村建設到發展鄉村旅游,康縣文化和旅游系統不懈奮斗,推動“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永久會址項目順利開工建設,為打造康縣文化和旅游品牌貢獻力量。對于獲得“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榮譽,沈小煊說:“榮譽將會激勵我們向下一個新的更高目標奮進,以更高的使命感、責任感推動康縣文化和旅游工作再上新臺階。”
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
李天圣:抒寫甘肅歌劇新篇章
1982年,李天圣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創作專業,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戲劇劇本,老舍的《茶館》、契科夫的《海鷗》《櫻桃園》等作品對他影響很大。1986年,李天圣畢業后被分配到原甘肅省歌劇團從事編劇工作。他認為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沒有創作任務的時候,他經常去不同地方體驗生活。“要在技能和技巧的基礎上加入來自生活的活力,作品才有靈魂。”李天圣說。
2007年,李天圣接到甘肅省第一部音樂劇《花兒與少年》的創作任務。《花兒與少年》最初是舞劇劇本,與音樂劇表現方式不同,重新改編面臨巨大挑戰。“最根本的問題是音樂劇要著重關注主要人物內心的成長過程。”李天圣說。《花兒與少年》以“花兒”作為創作基礎。為了保證唱詞的“花兒”特色,李天圣幾乎查遍了所有“花兒”唱詞資料,從中尋找與劇目貼切的民歌,將原始的“花兒”唱詞風格融入音樂劇的表現中。與此同時,李天圣還為故事的主人公設定了具體的音樂形象,如男主人公是保安族青年,曲調就采用保安令,女主人公是藏族女孩,曲調則采用梧桐令。“人物的音樂形象帶著符合場景的音樂特點。”李天圣說。
李天圣擔任甘肅省歌劇院院長、甘肅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后,更是以發掘和培養戲劇人才、推進劇團建設為己任。有一次,他回到母校上海戲劇學院爭取人才,對編劇專業的學生說:“我把電話號碼留給你們,如果你們愿意來甘肅歌劇院,就給我打電話。”只要一有推薦、選送的機會,李天圣就把甘肅省歌劇院的年輕人派出去學習。“能派的都盡量派出去,他們開闊眼界后才會有較大提升。”李天圣說。
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令李天圣備受鼓舞,他說:“藝術創作要在藝術表現手段上不斷推陳出新,推出更多既契合時代精神,又讓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
樊澤民:做地方文化“牧羊人”
受甘肅民勤地區崇文重教風尚的影響,樊澤民從小就喜愛楹聯詩詞。多年來,在互聯網傳播尚不發達的時候,樊澤民憑借十幾年積累的大量楹聯資料,在很多專家、楹聯愛好者的支持下,以書信、電話等搜集形式,耗時4年編輯出版《中華當代獲獎對聯大觀》一書,為楹聯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憑借熱情可以做階段性的工作,但要長期從事一項工作,一定要堅韌、堅毅。”樊澤民說。
擔任民勤縣文化館館長后,樊澤民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民勤地方文化的挖掘、搶救、整理、保護、傳承工作中。他聯合甘肅省文化館、省非遺保護中心等單位舉辦了6屆民勤小曲戲藝術節、7屆民勤端陽節賽詩會。“我希望把民勤的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出來,以此為基礎辦成群眾喜愛的活動。只有讓群眾當主角,活動才能持續開展。”樊澤民說。
樊澤民很重視發揮新媒體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民勤縣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和“民勤非遺”快手、抖音短視頻賬號總點擊量達上千萬次。
樊澤民推動建立了具有民勤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名錄體系,他主持申報的民勤曲子戲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他還創辦主編了文化期刊《胡楊》,搭建了民勤縣數字文化館公共服務平臺,多渠道傳播民勤傳統文化。
目前,樊澤民正在主編《民勤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武傳說》等書,其中《民勤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整理了6年,共收錄了101項民勤縣級非遺項目。對于獲得“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他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層文化工作者,因為文化情結的驅使,做了一些應該做也需要做的工作。”(本報實習記者 王偉杰)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文化和旅游部負責人就《規劃》制定和實施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問:請介紹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文化和旅游部負責人就《規劃》制定和實施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問:請介紹
如果說電影將人的壽命延長了3倍,那觀劇也同樣如此,舞臺是一面鏡子,當我們走進劇場時,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自己。看戲是在看熱
同質化現象的產生不僅僅是藝術生產者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其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僅以口號式的正面提倡或簡單的反面批判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近日,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托,由中國動漫集團、中華中醫藥學會、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動畫片《手指的魔法》在北京首映。《手指的魔法》講述
近日,莫言與當代中國文學創新經驗研究叢書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發布會由作家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國家社科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地處祖國的西南端,沿邊沿海靠山,聚居著壯、瑤、苗、京等少數民族,還是全國唯一的京族聚居地。民族團結關系著國家
舞獅子、敲鑼鼓,舞起皖北花鼓燈,唱響淮河琴書。1月9日下午,在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段郢鄉蒲莊村,2022安徽省鄉村村晚精彩上演。演出以歡樂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