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教育部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首期推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3個資源平臺以及“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以來,平臺瀏覽量大幅增加,用戶活躍度持續走高。日前,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又新增設了抗擊疫情、心理健康、冬奧精神三大專題,豐富了“大思政課”內容,平臺內容不斷完善。
數據顯示,中小學平臺資源由上線前的10752條增至目前的28568條,截至4月27日,累計瀏覽量達到了22.2億次。其中開設的“專題教育”和“課后服務”兩個板塊瀏覽量合計達到3.7億次,有效服務了“雙減”課后服務工作。同時,中小學平臺有效支撐“停課不停學”,在疫情較重的8個省份日均瀏覽量都超過了200萬次。
日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移動端“智慧中小學”APP正式上線,為隨時隨地開展教學活動、自主學習、家校協同和互助交流提供更方便的途徑。移動端擁有專題教育、課程教學、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實踐經驗6類資源,同時,教師、學生、家長可根據不同用戶身份注冊登錄,相應擁有不同的訪問權。“智慧中小學”還增加了資源操作和互動的功能,所有視頻資源均可以投屏播放,課程教學資源可以緩存離線查看。同時,“智慧中小學”還為老師開展有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為老師、家長提供家校協同功能。
教育部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續梅介紹說,高等教育平臺自上線到目前,瀏覽量已經接近900萬人次,高峰時一秒達到7000人次,訪問用戶覆蓋了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六大洲129個國家,查看點擊學習課程超過2.5萬個,占全國課程比例已經超過了93%。職業教育平臺目前已經匯聚了將近2000個專業教學資源庫,6000余門在線精品課和2000余門視頻公開課,有力促進了優質資源的集成共享。(記者 張欣 焦以璇)
記者從教育部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首期推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3個資源平臺以及24365大學生就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里,2400萬吉林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兄弟省份的大力
4月27日,吉林省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宣布長春市從4月28日零時起,逐步解除全市社會管控,有序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從3月初至4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標志著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階段。如果以一個概念來界定的話,那一定是素養本位
記者從教育部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首期推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3個資源平臺以及24365大學生就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里,2400萬吉林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兄弟省份的大力
4月27日,吉林省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宣布長春市從4月28日零時起,逐步解除全市社會管控,有序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從3月初至4
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嚴格規范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校外教學點設置與管理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健康有序發展進入關鍵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標志著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階段。如果以一個概念來界定的話,那一定是素養本位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自上線以來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日前,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又新上線了抗擊疫情、心理健康和冬奧精神專題資源,更
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嚴格規范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校外教學點設置與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高校校外教學點的設置標準和要求,開展現有校
今天,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在京成立。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田學軍出席會議并講話。應急管理部、國家民委、共青團中央相關部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將于5月1日起施行。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年均輸送1000萬名畢業生。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面國家
近年來,廣州航海學院借助校企合作,全方位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校堅持建設航運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努力培養行業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