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長造就好學校,好學校塑造好教師,好教師培育好學生。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縣域高中教育迎來了發展關鍵時期。縣中校長如何做新時代辦學治校的“大先生”,解決縣中教育還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帶領學校完成歷史性提升成為當下的一個關鍵命題。
用使命愿景塑造崇高向上的縣中文化
發展提升縣中首先要改變教師的價值追求和學生的精神狀態。因此,在辦學硬件達到一定水平后,縣中高質量發展要做到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規范化和特色化相統一,需要用寄托了師生與家長未來生活美好而富有吸引力的愿景作為牽引力。
縣中校長是用愿景營造崇高向上、生機勃勃校園文化的“領頭雁”,是奮力把愿景圖變成實景圖的關鍵人物,縣中校長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結合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規格標準,挖掘和厘清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學校特色的需求,引領團隊進行設計構思,形成特色化的教師發展、學生成長和特色辦學的使命愿景。
一是通過精準分層,打造學校總規劃“1”、教研組分規劃“N”和教師量體裁衣規劃“1”,即“1+N+1”教師專業共同體。二是通過分層互助,建構高一認知、高二體驗、高三選擇的生涯教育模型。三是通過聯手高校,開發科技、藝術、體育等特色課程,探索人才培養的特色發展思路與途徑。愿景不僅留在文件、墻壁、櫥窗上,更應通過活動內化為全體師生的信念和價值觀,讓愿景營造崇高向上的文化,成為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強大教育力量,讓縣中愿景成為學生夢想揚帆起航的港灣。
用課程體系保障學生適宜充分發展
縣中校長課程教學領導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縣中課程建設不同程度存在狹窄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等現象,宏觀上,縣中校長的課程領導力體現在領悟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以及發揮各學科綜合育人作用,這對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微觀上,則在于既要保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落實,又要形成獨具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校長應主要思考四個問題:一是縣中在不同發展階段,國家、地方、校本三類課程比例關系如何設置?二是校本課程研發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一致性、超越性是什么?三是校本課程開發圍繞辦學思想與育人目標展開了嗎?校本課程開發多少才適宜生情、教情、校情?四是如何秉承縣中歷史文化底色,緊扣國家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發展需求,積極引入高校和社會資源,聯合共建共享人文藝術、科技理工、活動服務、生涯規劃等校本特色課程群?
課堂教學要審時度勢、因材施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一是要把學科教學轉變為學科教育,促進“教”的行為變化,推動“學”的方式轉變,打造以學生為中心、學習為主線、活動為載體的綜合素養課堂。二是注重讓學生在真實社會生活和問題情境中探索與思考,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獨立思考、思維碰撞的過程。三是注重開設激發學生愛好、興趣、想象力的社團“超市”,變傳統刷題作業為“靶向”作業,變作業互批、抽批為面批。
用體現自我價值打造學術型教師團隊
當前,縣中優秀骨干教師及熱門學科教師流失嚴重,大部分縣中對教學、課題、案例、論文缺乏引領,教師少有研究,只知道埋頭拉車,不知道抬頭看天,這對縣中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優化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教師流失的根源有多重制度邏輯,流失的外力行為可歸因為經濟價值,而內力行為都可溯源于教師自身價值的體現程度。
縣中校長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者和第一責任人,尊重縣中教師職業特點和成長規律,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將學校作為教師釋放自身潛力、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家園責無旁貸。一是搭建常態化校本研修“立交橋”。以新時代“大先生”和國家課程標準為導向,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技術和新方法,定期開展校本研修,提高德育、教學、作業、命題等能力。二是成立骨干教師俱樂部。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政治與業務相結合、集中研修與掛職學習相結合、導師指導與課題研究相結合、省內訪學與國內外游學相結合。三是尊重、信任、團結和賞識每一位教師。充分尊重教職員工的合法“自我需要”,激發員工的“自我動力”,創設平等的干群關系,體貼教師的辛苦和生活,通過集體慶生、節日送花、舉行趣味運動會等形式努力營造精神“家園”。四是“領”出新風貌,“導”出大情懷。校長要做到大事不獨斷、小事不纏身、難事不推諉、好事不伸手,中層干部要做到分工不分家、補臺不拆臺、交心不多心、出力不出名。
用結構性轉型助力學校系統性變革
實行科學管理和民主管理,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是縣中校長重要職責。當前,縣中管理上存在著“四多四少”問題,即思想上關注“分數多、生命少”;內容上關注“指標多、素養少”;方法上關注“控制多、支持少”;效果上關注“短期多、長期少”。這些問題的本質是縣中學校管理生態系統長期不能優化改善所導致的,這些生態性的問題要用系統性變革去解決,系統性變革的關鍵在結構、制度和流程的轉型。
一是變傳統“金字塔式”架構為“扁平化”結構。設置學生生涯規劃指導中心、教師成長指導中心、課程研發服務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學術研究服務中心、行政管理服務中心六大服務中心。強調年級與部門的協同,特別重視年級工作開展的“自轉”與“公轉”結合。二是結合學校實際,建設立足教學反思制度,骨干教師制度,突出貢獻獎勵制度,學生評教制度,學校領導聽課制度,教學督導,教研、班級、年級“三組”捆綁考核等制度,推動縣中內涵發展。特別是學生評教制度,學校需要制定教師教學評估調查表,將課改的核心素養目標細化為“備課態度、作業質量、困難學生關注度、學科教學與德育融合、命題輔導、課堂文化”等指標。評價主體為學生、同行、督學、校領導,學生占比權重多一些,因為只有學生能最先了解到課堂教學的真實狀況,明白教師教學優在哪里、困在何處、路在何方。三是定期召開學生、教職工、黨政工團、家長代表等對話協商大會。順應時代的變化,實行開放式決策和參與式治理,讓師生、家長在決策執行中擁有意見表達權,把真實過程交給師生、家長,自然也會收獲理解、支持和認同。
用公益性服務密切學校與家庭、社會、政府的關系
營造學校與家庭、社會、政府支持性的發展環境是縣中發展的基礎與重要保障。當前學校、家庭、社會、政府協同育人機制遇到一定的阻力,存在“上熱下不熱、政熱社不熱、校熱家不熱”的現象。因此,要探索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社會、政府教育協同配合的育人體系。
一是加強家校互動,幫助學生確定成長目標。學校嘗試舉辦新生家長會、畢業生家長會、家長接待日、家長代表大會等活動,促進家長和教師對學生心理特征與興趣稟賦的了解和關心。二是加強校企聯動,依靠社會力量培育學生綜合素養。縣中應主動對接企業,構建學校的教學研平臺,引導和鼓勵高中生走進企業,近距離接觸社會,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三是主動爭取政府支持,關愛高中生身心健康。當今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對高中生發展的影響是寬泛而深遠的,要主動聯系各級政府機構,通過科技館、博物館、體育館、藝術館等有益的社會資源,共同開展科技、體育、藝術、愛國、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扎根中國廣袤的縣域土壤,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縣中教育發展提升之路,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不僅是縣中發展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堅持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作者系齊魯師范學院教授)
課程改革的核心支撐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但學校該如何推動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尋求蛻變?該如何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以適應課程改革呢?我認為,應
近期,中南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發布通知,宣布2022年開始不再進行高水平藝術團招生,引發考生和家長高度關注。2021年9月,教育部要求202
好校長造就好學校,好學校塑造好教師,好教師培育好學生。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縣域高中教
課程改革的核心支撐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但學校該如何推動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尋求蛻變?該如何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以適應課程改革呢?我認為,應
近期,中南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發布通知,宣布2022年開始不再進行高水平藝術團招生,引發考生和家長高度關注。2021年9月,教育部要求202
近日,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辦的江疆手牽手,一起向未來假期線上幫扶主題活動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第一高級中學和塔城市第三中學兩所高中順利展開
體育課程包含著豐富的五育要素,且能發揮以體帶全的功能,即體育學科可向多學科滲透,用體育帶動全學科的融合發展。大連市第三十九中學引領
近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發布《雙減明白卡》,總結了雙減以來的成效——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廣告基本絕跡,資本大幅撤離,野蠻生
走進冬日的新疆工程學院校園,記者仿佛走進了一個冰雪大世界。這所新疆唯一擁有滑雪場的大學,果然名不虛傳。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讓新疆工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