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定義,微生物的個體小到肉眼無法可見。但據《科學》雜志近日報道,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無需借助顯微鏡就可用肉眼看到的、有史以來最大的細菌——華麗硫珠菌(Thiomargarita magnifica),它可長到2厘米,形如一根細繩,相當于花生或蒼蠅的大小,比許多其他微生物大5000倍。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潛伏在加勒比海格蘭德特雷紅樹林中的微生物,將我們認為的細菌大小上限提高了10倍。
研究人員一直將生命分為兩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前者包括細菌和被稱為古菌的單細胞微生物,后者包括從酵母到人類在內的各種形式多細胞生命。原核生物具有自由漂浮的DNA,而真核生物則將它們的DNA包裹在細胞核中。真核生物還將各種細胞功能劃分為稱為細胞器的囊泡,并能將分子從一個隔間移動到另一個隔間——這是原核生物無法做到的。
但是,此次新發現的微生物模糊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的界限:它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發現以真核生物的方式在膜結合的細胞器中明確分離其遺傳物質的細菌。
據發布在預印本數據庫bioRxiv的相關論文,與大多數細菌不同,這種單細胞生物體包含兩個膜囊,其中一個包含所有DNA,其DNA不是在細胞內自由漂浮,而是全部包裹在這個膜囊中;另一個囊中充滿了水,占其總體積的73%,有助于保持細菌的細胞內容物緊貼外細胞壁,以便它需要的分子進出。這些囊被稱為“pepins”,這個名字來自水果的核。
此外,研究人員對內部的DNA進行測序發現,其基因組非常龐大,有1100萬個堿基,其中包含約11000個可清晰區分的基因。通常,細菌基因組平均大約有400萬個堿基和大約3900個基因。
稱為核糖體的蛋白質生產工廠也位于充滿DNA的囊內,這可能使基因編碼轉化為蛋白質的效率更高。日本九州工業大學計算生物學家竹本和弘表示,這種細菌不僅顛覆了人們關于微生物可變得多么龐大和復雜的觀念,還“可能是復雜細胞進化過程中缺失的一環”。
大約10年前,法屬安德列斯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奧利維爾·格羅斯在當地一片沼澤中偶然發現了這種奇怪的生物,它們在腐爛的紅樹林樹葉表面生長。經過5年的研究,他和同事才發現這些有機體實際上是一種細菌。*(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佳欣)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月28日報道,此前有研究表明,孕婦服用歐米伽-3(omega-3)補充劑可顯著降低早產風險。在此基礎上,南澳大利亞州
記者2月28日從合肥高新區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量子計算云平臺(以下簡稱量子計算云平臺)日前成功部署兩大全新國
2月2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謝克昌院士、田亞峻研究員帶領泛能源大數據與戰略研究中心取得的最新關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月28日報道,此前有研究表明,孕婦服用歐米伽-3(omega-3)補充劑可顯著降低早產風險。在此基礎上,南澳大利亞州
記者2月28日從合肥高新區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量子計算云平臺(以下簡稱量子計算云平臺)日前成功部署兩大全新國
2月2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謝克昌院士、田亞峻研究員帶領泛能源大數據與戰略研究中心取得的最新關
通過對不同活力的、經人工老化處理的水稻種子進行轉錄組和廣泛靶向代謝譜的比較分析,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不同的種子活力可以
2月28日,記者從中國水稻研究所獲悉,該所寇艷君研究員團隊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統解析了溫度調控植物對真菌病原體抗性的機制。相關論文近日
給床單、被罩、枕套內縫入芯片,洗滌、管理過程全記錄、可追溯,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被品清點更加便捷。2月28日,在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
2月27日,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搭載著22顆商業衛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創造了我國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也標志著文昌
宇宙中兩個最大的物體碰撞時會發生什么?新研究表明,它們產生了宇宙中最大的沖擊波。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7日報道,科學家們利用位于南非的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