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近年來引起人們熱議的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就業競爭加劇。與畢業生人數創新高伴生的另一個詞,無疑是就業難。但隨之產生的卻還有一種較為奇特的矛盾現象,“95后”“00后”畢業生中有不少人在畢業時并不急于進入“職業社會”,而是選擇考研、考證、游學、創業考察,或是原地觀望、思考人生、體驗生活,“慢就業”一詞也由此誕生。
“慢就業”指的是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后不選擇就業,也不選擇繼續深造,而是選擇暫時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等,不立即投身于工作的現象。按動機來劃分,“慢就業”可分為積極“慢就業”和消極“慢就業”兩種類型,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就業心理和價值觀,也反映出高校畢業生不同的家庭生活環境。從近幾年智聯招聘的調查統計來看,無論是在2017年至2019年經濟形勢整體向好的畢業季,還是在2020年至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畢業季,“慢就業”現象都一直存在,且比例持續攀升,已然成為了就業工作的新常態之一。筆者對所在高校的應屆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意向調查,結果顯示:愿意在畢業后立即就業的學生不足50%,選擇創業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不足1%。
從社會文化角度看,“慢就業”不僅反映出當前階段社會發展的特征,也展現出就業對高校畢業生個人整體發展的重要影響,同時社會上對“慢就業”文化現象也有多樣化解讀,有人稱這種現象是對“啃老族”的美化,是規避問題、麻痹大眾的浪漫造詞,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也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思考人生,應該溫和對待,為傳統的“畢業即就業”觀念松綁。在筆者看來,“慢就業”文化現象的產生既與當前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相關,又與高校大學生所處的社會階段、家庭環境和個人就業觀等密切相關。只有從理性層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慢就業”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才能在真正反映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為解決消極“慢就業”問題提供有效依據,并為高校畢業生選擇積極“慢就業”提供系統指導,切實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 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理論為我們理性解讀大學生的“慢就業”文化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積極的“慢就業”還是消極的“慢就業”,無不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于更高質量就業的美好期待。所以,可從當前社會發展背景、家庭環境、大學生個人就業價值觀等層面探究“慢就業”文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并從上述方面做出理性解讀,為更好地解決“慢就業”中出現的就業難問題提供參考。
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產生的外部誘因
當前,我國社會建設發展已步入了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同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明顯變化,越來越關注人才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再加上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社會環境內就業崗位總量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且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性變革,第三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受限于師資力量、資金技術和教學場域等因素的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無法緊跟時代變化和社會需求,高校畢業生與社會人才需求之間存在不平衡現象,部分行業人才數量短缺而部分行業人才又過剩。在我國社會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的影響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較為嚴峻的社會環境,選擇“慢就業”既表現出其觀望心態,又展現出其在面臨嚴峻就業形勢時的矛盾心理。此外,部分企業在招聘時存在著不合理的“學歷高消費”和“名校情結”,也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浪費。同時,由于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影響,不同區域之間的就業狀況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問題,就業結構性矛盾仍持續存在。綜上,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高校畢業大學生較易選擇“慢就業”。
家庭環境的新變化:
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產生的促成因素
至2021年,我國已取得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性勝利,在社會整體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后,我國家庭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斷提升,家庭物質條件不斷變好,再加上當前高校畢業生多為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基本在家庭的保護下成長起來,其無需承擔家庭生活的壓力,也更多地接受家長的多方支撐,所以其在畢業后不急于就業,家庭環境的新變化成為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產生的促成因素。一方面,不存在物質生活壓力的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問題時,有了更從容的選擇。在新時代背景下,家庭環境已發生了新變化,絕對貧困問題已基本消除,家庭普遍能為高校大學生提供較高水平的物質保障,大學生基本不存在個人生活經濟壓力,基于此,其在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便更傾向于選擇“慢就業”,在家庭保護下從容擇業。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大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小嬌生慣養,在上學期間又受到學校和教師的保護,且家庭、校園環境都相對安全穩定,與急劇變化的社會就業形勢存在較大反差,大學生在就業時則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習慣于家庭、校園生活環境的大學生也尚未形成合理的職業規劃,再加上部分大學生過多地依賴父母,在畢業后要求父母幫忙尋找工作,也在無形中加劇了“慢就業”現象。
個人思想的新觀念:
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產生的內部因素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長期學習生活中養成了個性化學習習慣和獨特的學習特征,再加上個人心態的千差萬別,大學生在面臨就業問題時,也有了更多選擇,而大學生自我認同缺失、職業發展規劃不足及個人心態等,便成為了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產生的內部因素。第一,受個人性格、家庭成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經過4年期的學習生活尚未形成明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導致其出現消極“慢就業”。在學生學習生活中,容易出現隨大流、大眾化心態,再加上其個人性格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無法在4年大學學習期間明確自身興趣,也無法發現自身的就業優勢,在就業過程中無法實現成功,進而成為“慢就業”群體中的一員。第二,大學生個人職業發展規劃不足也是導致其選擇“慢就業”的重要因素。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接觸社會實際的途徑不斷增多,高校在人才培養中也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在長期積累中當代大學生便形成了更多樣的職業規劃,且更多地從自身主體角度考慮就業環境,將個人興趣、行業發展和工作環境等因素全部納入就業考量標準,此類理性認知更多地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而在此類就業觀影響下,大學生在就業時,就有了更多的考量,其在選擇就業方向時也更加慎重,大學生在畢業后擇業期的時間也相應延長,這也使得大學生成為“慢就業”人群。
邁步新征程,我們需要客觀、理性地剖析“慢就業”文化現象產生的根源,要在理性視角下認識和把握好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下,我們既要摒棄“就業GDP思維”,給高校“松綁”,給積極“慢就業”的大學生更多成長、發展空間;也要看到消極“慢就業”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不讓“慢就業”最終演變為“不就業”;我們要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著力內涵發展;我們要因時而為、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提升學生的生涯建構力和生涯適應力,讓學生理性選擇職業,勇敢面對挑戰,進而在全社會范圍內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
(作者系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招生與就業辦公室副教授)
2021年,在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活動中,各地大中專院校、基層文化中心、各級文化場館應大眾需要,設立紅色書屋,并帶動起一股
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維利舉行視頻會見,就全球旅游業發展新趨勢、中國與聯合國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近年來引起人們熱議的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高校畢
美育是陶冶情操、溫潤心靈、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審美教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伴隨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2021年,在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活動中,各地大中專院校、基層文化中心、各級文化場館應大眾需要,設立紅色書屋,并帶動起一股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日前,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文化和旅游部等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
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維利舉行視頻會見,就全球旅游業發展新趨勢、中國與聯合國
由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三駕馬車聯合推出的電視劇《人世間》一經播出,梁曉聲曾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原著小說又火了一把。《人世間》
聽著轉鼓好聽的鼓點聲,看著秦腔劇目高雅的舞臺,享受著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感覺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充實、豐富,質量也越來越高,內
人均閱讀、聽書時長穩步上漲,海外數字閱讀規模增速明顯,主題出版物及現實題材內容受到用戶青睞……前不久發布的《2021年度掌閱數字閱讀報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