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李愿 北京報道
【資料圖】
7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布《中國宏觀金融分析(2023年第二季度)》報告預測,考慮到經濟復蘇動能放緩和低基數效應,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達到7%左右的年內高點,但環比增速大概率低于一季度。隨著擴大內需和改善預期的宏觀政策持續發力,經濟復蘇內生動力逐步增強,全年經濟增速有望實現5.5%左右。需求復蘇帶動物價溫和回升,預計全年CPI和PPI同比增速約為0.7%和-2.3%左右。
報告認為,為應對資產負債表受損和市場預期轉弱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穩增長政策應兼顧短期政策應對和中長期改革治理。“當務之急是通過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修復資產負債表,把財政、貨幣、房地產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用真招實策提振市場預期和發展信心。”
具體而言,報告認為:
第一,中央財政應適當加杠桿并提高赤字率。2023年一季度,中央政府杠桿率僅為21.4%,處于國際偏低水平,中央財政仍有加力空間。考慮通過增發國債或特別國債適當加杠桿,將財政赤字率階段性提高至4%以上水平,預計增加財政支出規模1.3萬億元,用于修復資產負債表。一是向中低收入家庭發放消費券,增強居民消費意愿;二是支持“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持續擴大有效投資;三是通過債務量換緩解地方償債壓力,拓寬地方財政發力空間。
第二,央行繼續較大幅度降息。貨幣政策應大膽使用降息空間,實現一舉多得。一是對于企業而言,PPI同比增速下降意味著實際利率上升,降息有助于降低融資成本,提振企業生產投資信心;二是降息能減輕利息支出和債務負擔,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進一步發力;三是降息會對資產價格形成支撐,避免資產負債表陷入衰退。
第三,加大優質民營房企紓困幫扶力度。民營房企是房地產行業的中堅力量,“金融16條”出臺后民營房企現金流并未明顯改善,仍需有針對性的紓困政策扶持。一是給予優質民營房企2-3年的政策過渡期,通過增加房地產開發貸款投放、支持存量債務合理展期降息等方式,改善優質民營房企資產負債表;二是房地產需求端政策仍有放松空間,持續引導實際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重塑房地產市場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7月10日晚間,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通知,將“金融16條”中兩條有適用期限的政策統一延長至2024年12月31日。
報告同時強調,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適宜短期對沖經濟下行壓力,若從根本上扭轉市場預期和穩定經濟增長,中長期仍要靠改革。具體來說:
第一,從國家治理高度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當前財政貨幣政策取向是清晰的,但地方財政緊平衡、債務承壓與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相悖,信貸需求不足制約貨幣政策傳導效果,亟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一是打破發展中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敢于打開政策空間并實施行之有效的非常規政策,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綜合效應;二是從國家治理高度加強發展政策和監管政策的協調配合,有效平衡經濟增長、金融風險、經濟結構等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避免“一腳油門、一腳剎車” 擾動經濟復蘇。
第二,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全力以赴拼經濟。當前地方政府普遍為債所困,疲于應對償債壓力而無暇發展經濟。中央應給地方政府適度松綁,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積極性。一是中央加強防風化債頂層設計,借助新一輪債務審計、債務置換和債務重組等方式與地方政府共同化解債務風險,并通過提振經濟增速來提供化債保障。二是隨著人口增長和房地產市場迎來結構性拐點,傳統的“以地謀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應持續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土地財政向股權財政轉型,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財力支撐。
第三,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營企業是穩定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破解民營經濟發展難題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以競爭中性原則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公平競拿、共同發展,引導民營經濟形成長期穩定發展預期;二是繼續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推動金融領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部門治理結構的優化,以金融創新改善民營經濟融資環境。
標簽: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