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的歷史進程讓山東留下了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革命文物,在山東省整體文物資源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山東博物館扎實推進革命文物典藏保管、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等工作,創新開展“館藏珍貴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及山東省革命文物數據庫建設”項目,采取保護、研究、展示、傳播利用、綜合管理“五位一體”舉措,努力實現革命文物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日前,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2021年度山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8項典型案例,山東博物館“五位一體”推進館藏珍貴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新探索位列其中。
強化科技支撐
文物本體保護與數字化保護融合
統計數據顯示,山東省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897處,可移動珍貴革命文物3233件(套)。其中,山東博物館藏珍貴革命文物共計2800余件。山東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并積極推動革命文物與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跨界融合發展,因此,利用當下影響力大、發展前景好的數字化信息技術模式開展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正當其時。
山東博物館副館長高震介紹,以往開展的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情況表明,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制約,各種質地的文物都逃脫不了自然界減法規律,金屬文物、漆木器文物、紙質文物等易腐蝕類文物的損失狀況尤為嚴重。基于上述狀況,該館“館藏珍貴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及山東省革命文物數據庫建設”項目強化科技支撐,創新性提出“前置保護修復”這一文物數字化采集工作中從未出現過的環節,對項目中200件革命文物采取本體保護與數字化保護融合舉措。
“‘前置保護修復’工作一方面要按照文物修復的‘最少干預、修舊如舊’原則對文物本體實施保護修復,結合每件文物的病害特征制定相應保護修復措施,最大限度延長文物壽命、發掘文物價值;另一方面,要運用數字化手段,盡可能完整、真實、準確地保存文物所承載的‘原態’信息,使其永久存續下去。”高震介紹,在具體工作中,已對每一件進行“前置保護修復”的革命文物建立了掃描預保護檔案,詳細記錄了文物基本信息、保護修復措施、使用材料情況及保護前后的對比視圖等。
高效應用數字化成果
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
在做好“前置保護修復”的同時,山東博物館根據館藏革命文物材質、外形等特征分三類進行數字化采集:一是印章、云梯等需要三維模型制作的文物,采用激光掃描技術和多圖像三維重建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制作高清三維模型,其中,獲取的三維立體信息精度可達0.01毫米,可為文物建立高精度數字化檔案;二是錦旗、衣物等紡織品類文物,選用數碼翻拍設備進行數據采集,文物掃描過程無接觸,且輸出文件可以準確進行色彩還原;三是書籍、報刊類紙質文物,采用非接觸式大幅面高保真掃描儀進行掃描,既能獲取高清二維圖像,又能最大限度減少壓褶現象、保護藏品本體。
山東博物館還將數字化采集成果與博物館展陳設計等融合實施,提升了文物利用效率和展覽展示水平。去年,在山東博物館展出的“讓黨旗永遠飄揚——山東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中,中國首輛重型卡車黃河系列JN150下線3D展示、《紅色跡·憶》巨幅長卷、光耀齊魯英模墻等設計亮點,就是通過把革命文物數字化采集成果與裸眼3D、VR、全息投影等技術結合,實現了對以往固態展陳形式的活化創新。在實體展覽的基礎上,山東博物館還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推出“讓黨旗永遠飄揚”云展覽及革命文物云直播等,持續推進革命文物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通過云觀展,我能感受山東博物館展陳中的科技范兒,像3D立體效果、‘畫中畫’講解等,都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線上觀眾王方晴說。
另外,山東博物館數字展示與云教育服務平臺還面向山東各大高校以數字文物的形式講述山東革命故事,開展“四史”教育;依托魯博新媒體矩陣,該館推出《薪火云傳》專欄,在微信、抖音平臺等推出35期革命文物相關話題,直接受眾達1600萬人次。
建設數據庫平臺
實現全省文物資源動態管理
據介紹,項目中的山東省革命文物數據庫建設針對已有兩套數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2—2016)總數據中的革命文物數據和2018年山東省文物局對省內國有單位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進行的統計,進行拆分、對比、整理,最終獲得一份山東省可移動革命文物總目錄。項目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總目錄基礎上,項目組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開發了山東省革命文物數據庫管理平臺。該平臺分為服務、管理兩個子系統,服務子系統能夠通過不同渠道將文物數據信息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為各種類型的參觀群體提供全面周到服務;管理子系統則為文物相關單位提供先進有效的管理工具,提供藏品變更歷史記錄查詢功能及全省文物登錄、審核、報送等各項數據管理功能,便于全面掌握山東革命文物保存狀況和保護需求,實現革命文物資源動態管理和信息資源社會共享。目前,該平臺依托“文物山東”網站現有體系架構,已開辟Web端窗口和微信小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革命文物的復雜質地與多元內涵,山東博物館“館藏珍貴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及山東省革命文物數據庫建設”項目在深入挖掘全省革命文物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探索建構了包括“核心維度”“一級類目”“二級類目”3個層次的“革命文物元數據標準”。“元數據是對信息資源的結構化描述,用來組織、描述、發現、索引、集成、瀏覽、保存和管理信息資源。這一成果的推出,能妥善梳理革命類文物的材質多元現狀,有效挖掘革命文物的豐富內容,將對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合作與研究起到重大推進作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本報駐山東記者 孫叢叢)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2021年度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征集活動評選結果,共評選出10個精品案例及10個優秀案例。其中,有3個精品案例
近現代的歷史進程讓山東留下了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革命文物,在山東省整體文物資源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山東博物館扎實推進革命文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2021年度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征集活動評選結果,共評選出10個精品案例及10個優秀案例。其中,有3個精品案例
考古是什么?就像一臺時光機,可以帶領大眾穿越歷史回看過去,看到來時之路。同時,它也是一部教科書、一堂文明課,是孩子們成長的文化雨露
在廣西獨具風情的中越邊境旅游帶上,大新是一座風景秀美的邊陲小城,也是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大新縣內的德天跨國瀑布是亞洲最大的跨國瀑布,
如今很多文博單位開辟了線上傳播渠道,除了少數爆款作品之外,不少單位作品的觀看量很低,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人們在把線下的內容搬到線
以孟子鄉音品牌為引領,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多年來堅持開展百場戲曲進校園、千場大戲進鄉村、萬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強化文
近日,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專家終評會在京召開。會議
3月22日,中國煤礦文工團、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統籌謀劃、打造品牌,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文化產品
連日來,針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局部暴發的情況,廣東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文化和旅游市場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精神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