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什么?就像一臺時光機,可以帶領大眾穿越歷史回看過去,看到來時之路。同時,它也是一部教科書、一堂文明課,是孩子們成長的文化雨露。
近日,陜西省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報送的“大明宮書院考古研學活動”項目榮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借此契機,記者走進于2010年正式開園、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聽工作人員介紹在推進大遺址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過程中,怎么以考古研學的方式,多層次、多角度地詮釋大明宮遺址文化及唐文化精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當代生活……
“我們的模擬考古現場大約有600平方米,這種用白線框起來的小方格叫做‘探方’,一般是5米乘以5米大小,是考古發掘的基本單位。找到中意的一塊區域后,孩子們就可以拿著手鏟和刷子進行發掘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宮書院的一位研學導師站在埋藏有未知文物的黃土地上這樣說。孩子們腳下的巨大“盲盒”怎能不讓他們心情激蕩?
“老師,我發現了古人用的錢!”“老師,我發現了玉器!”“老師,我的唐三彩來通杯修復好了!”孩子們喊著。
雖然近來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宮書院里時常回蕩著孩子們興奮的聲音。他們化身為“小小考古家”,拿手鏟、發掘文物(實為高仿制品),拼碎片、細心打磨,沉浸式體驗考古學家的日常生活。
作為西安唯一一家考古主題探索體驗館,位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內的考古探索中心總占地面積約4.23公頃,是一座以考古科普為主題的綜合性文化場館。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考古探索中心結合大明宮考古成果及實例,創造性地將考古知識轉化為立體場景,通過物理機械、多媒體互動等方式,引導公眾從考古實證中感受唐代文明,在實際參與體驗中增強文化自信,受到來自全國各地研學團隊的追捧。
2018年,為充分發揮大明宮考古研學價值,推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從大遺址保護示范項目到大遺址活化利用示范項目、從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典范到遺址公園文化旅游運營典范的轉變,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對考古探索中心進行了整體運營提升規劃,提升改造圍繞“唐文化國際研學旅游目的地”的全新定位,確定了以“考古大明宮”“重構大明宮”“融入大明宮”為脈絡策劃的三大系列主題產品,并進行了空間改造。
2021年6月,全新升級后的大明宮考古探索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并設立了專門的研學教育機構“大明宮書院”,考古探索中心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吸引了眾多研學團隊。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文化遺產燦若繁星、廣受關注,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大遺址更是如此。大明宮始建于公元635年,被譽為“絲綢之路東方圣殿”,占地3.5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3個凡爾賽宮、4.5個故宮、12個克里姆林宮、13個盧浮宮,充分顯示了唐代宮城建筑的雄偉風貌。
但在歷史的煙云中,“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為了維護考古遺址的真實性,它們多以夯土遺址原樣呈現,觀賞性較弱,缺乏公眾吸引力,也是很多大遺址發展的痛點。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好大遺址,活化傳承其文化價值,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考古探索中心立足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秉持‘探尋、守護、聯結、創造’的理念,以考古研學為核心,通過展覽、研學、文創、活動、休閑商業等多種方式、多層次、多角度地詮釋大明宮遺址文化及唐文化精神。”大明宮書院相關負責人說,“我們以考古遺產賦能人文、藝術、科技、美學及生活時尚,以新場景、新業態賦能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著力營造富有活力的共建、共享、共生型遺產地文化社區。”
據介紹,大明宮書院考古研學活動圍繞“考古+綜合素質教育”和“考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兩大核心目標構建課程體系,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出發點,突出考古研學特點,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背景,采用多學科融合的方式,整合文博專家、高校老師等專業力量,研發“考古達人”“文物保護家”“大唐工匠”“未來遣唐使”四大主題系列課程。
課程在專業模擬場景下,開展體驗式教學,融合考古、建筑、藝術等多學科內容,富有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社教機構平臺,開展面向公眾的教育活動是大明宮考古探索中心的首要功能。”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通過考古體驗,學生在了解大明宮考古遺址的重要價值與內涵的同時,能獲得更多唐代社會、文化、科技、藝術等方面的信息,也能激發他們對當代生活的思考。
“考古研學不僅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認識歷史的窗口,而且會著力教授他們一種探索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方法。”一位研學導師表示,考古探索的過程,也是孩子不斷提出問題、探尋答案的成長過程。
除了青少年研學外,大明宮書院還根據親子家庭、年輕群體、老年群體和企業團隊的不同需求研發教育培訓內容,同時推出團隊研學、學校社團課、周末/小長假營、夏令營/冬令營、專題研修營、各類團建定制等參與形式,充分發揮遺產地的文化教育功能。
“未來,我們將堅持以考古為聯結點,持續探索‘文化反哺文化’的跨界整合運營思路,通過匯聚聯結更多文化專業領域資源,讓公眾在此更好地感受華夏歷史文脈。”大明宮書院相關負責人說。(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 毅)
近日,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專家終評會在京召開。會議
考古是什么?就像一臺時光機,可以帶領大眾穿越歷史回看過去,看到來時之路。同時,它也是一部教科書、一堂文明課,是孩子們成長的文化雨露
在廣西獨具風情的中越邊境旅游帶上,大新是一座風景秀美的邊陲小城,也是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大新縣內的德天跨國瀑布是亞洲最大的跨國瀑布,
如今很多文博單位開辟了線上傳播渠道,除了少數爆款作品之外,不少單位作品的觀看量很低,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人們在把線下的內容搬到線
以孟子鄉音品牌為引領,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多年來堅持開展百場戲曲進校園、千場大戲進鄉村、萬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強化文
近日,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專家終評會在京召開。會議
3月22日,中國煤礦文工團、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統籌謀劃、打造品牌,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文化產品
連日來,針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局部暴發的情況,廣東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文化和旅游市場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精神
古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和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好古籍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