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農村文化禮堂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一項基礎內容,對滿足農村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統籌城鄉均衡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推動農村文化禮堂高質量發展,為群眾量身定制精神文化套餐,對提升農村地區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農村文化禮堂高質量發展建設上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一些地方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比如,浙江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針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落后、文化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不斷創新理念,在堅持政府主導、增加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管理和運營的途徑,并創建了一批以服務殘疾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為主同時兼顧服務當地村民的文化禮堂,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在農村實踐展開了頗有成效的探索。目前,文化禮堂已成為浙江省很多鄉村地區的重要文化地標和當地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為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村文化禮堂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和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新發展階段,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也對各地農村文化禮堂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已經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對新發展階段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以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布局優化和空間提升、內容提升、社會參與、鄉村文化治理和保障措施等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旨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必須圍繞鄉村振興目標,以人為本,凝聚共識,內外合力,用全局眼光和全新視野高質量推進,使其成為助推共同富裕的實踐范例,成為實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基礎平臺。
首先,高質量推進共同富裕,離不開區域協調發展。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還面臨著發展不夠均衡的問題,區域之間在文化禮堂建設財政投入、文化產品及服務模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其次,精準服務是農村文化禮堂發展面臨的新要求。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一方面,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十四五”發展的主旋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農村文化禮堂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當前既要加快推進“全覆蓋”,實現“人人享有文化”,又要從解決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缺不缺、夠不夠” 的問題,向“好不好、精不精”轉變。為此,我們必須著力轉變工作理念,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農村文化禮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推進科學化布局,助力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當前,各地文化禮堂在選址布局上大多采用的是城市化規劃策略,這樣的布局策略,對于自然村分散的行政村來說,單一的文化禮堂不便于村民從各個自然村前來參與自主活動。因此,文化禮堂建設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對于自然村相對集中、經濟基礎厚實的行政村,文化禮堂可以采取空間融合模式,即以大空間的形式將公共文化服務整合到同一空間中,將村史館、農家書屋,以及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相關服務等統籌起來,甚至可以將“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嵌入文化禮堂,從而解決工作人員短缺和服務效能低的問題。而對自然村分散的偏遠鄉村來說,在布局策略上,應倡導從銜接自然村出發,把文化禮堂和村委會結合起來,甚至可以將一些承載了厚重鄉土記憶的老宅、廠房改建成文化禮堂;也可以沿村中主要道路打造眾多微型公園和休憩場所,方便群眾自主參與活動。
推進現代化設施建設,助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離不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構。文化禮堂作為村民文化活動、社交娛樂、信息溝通的主要場所,在連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對傳承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有著重要意義。隨著時代變遷,村民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文化禮堂也要跟著群眾的實際需求來建設。近年來,以“鄉村文藝空間”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各地鄉村大量涌現,如各地打造的鄉村美術館、書房、文化驛站、咖啡別院、文創空間等,這類空間形式新穎、規模不一,具有開放性、公共性、現代性、人文性、便利性的特點,對高質量推進文化禮堂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各地可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抓手,因地制宜建設文化禮堂、文化廣場、鄉村戲臺、非遺傳習場所等主題功能空間。同時,推進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將一些形式新穎、規模不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嵌入文化禮堂,織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補齊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短板,助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
推進數字化轉型,助力打造公共文化智能化場景。在推進文化禮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要堅持“價值導向、創新驅動、平臺支撐”的總體原則,按照“服務拓展、管理變革、技術賦能”三大主線,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一系列數字化技術融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流程中,對農村文化禮堂從硬件到軟件、從內容到功能、從管理到運行進行數字化統籌規劃,推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體系系統重塑;依托數字化技術,加強數據挖掘和分析,為差異化服務提供數據支持,推動文化禮堂實現智慧化運營;推進“互聯網+群眾文化活動”,持續培育“云上”的鄉村“村晚”等數字文化服務品牌,提升基層公共文化精準服務水平。
推進專業化運作,助力打造公共文化標志和符號。專業化運作就是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實現服務效能的最大化。隨著文化禮堂建設覆蓋面的不斷擴大,文化禮堂在管理、內容、功能等方面不可避免面臨一些新問題。如何讓文化禮堂更好地“用起來、活起來”?此前,浙江一些農村文化禮堂探索出了“村委+文體骨干”的自主管理模式、“街道文化站+社會專業團隊”的社會化委托管理模式以及“村委+外包伙伴”的混合管理模式等,這些模式的共同點在于通過專業化隊伍、社會化服務,提升內容的多樣化和服務的針對性,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吸引村民常來禮堂打卡。一些文化禮堂通過社會化委托管理,將城市文化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引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范疇,將文化禮堂建設成既融合鄉村特色文化元素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比如,四川省崇州道明鎮的竹藝村社區服務中心建筑外墻引入竹編藝術,結合模數化控制與傳統紋理設計,讓建筑的曲線美與設計美相契合,不僅展現了該村特有的鄉土文化,更營造出一種美學體驗。
(作者系浙江省群眾文化學會副秘書長)
一辦十組專班高效運行、城景一體城市新空間日新月異、山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100項重大項目和重大事項全面實施……去年以來,廣西高位
2月17日,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提出加強安徽省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
2月21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北京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202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簡稱2022非遺年會)籌備有關情況。中國非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農村文化禮堂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一項基礎內容,對滿足農村基層群眾精神文化
一辦十組專班高效運行、城景一體城市新空間日新月異、山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100項重大項目和重大事項全面實施……去年以來,廣西高位
2月17日,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提出加強安徽省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
式,到風采激揚的冬奧賽場,再到歡樂難忘的閉幕式……虎年新春,全國各地廣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滿懷喜悅和激動的心情,或親身參與賽會各項工
2月21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北京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202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簡稱2022非遺年會)籌備有關情況。中國非
2月21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推出《了不起的故宮寶貝》系列繪本。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出席新書發布會。《了不起的故宮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通知》(簡稱《通知》)
近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落成開館。作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系列文化活動的重要項目,新館首個重磅展覽中華瑰寶——中
旅游路線推介是旅游市場營銷少不了的常規動作。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季,特別是春節期間,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10條漫步北京×網紅打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近年來引起人們熱議的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高校畢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