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其他科研單位,首次發現植物病毒可以激活植物的DNA主動去甲基化機制來逃逸植物DNA甲基化介導的防御反應,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教授周雪平介紹,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DNA病毒,可侵染糧食、蔬菜等眾多重要作物,在全世界范圍內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雙生病毒和寄主植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進攻-防御-反防御”關系,植物-病毒博弈主要圍繞著雙生病毒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展開。這其中,雙生病毒通過抑制DNA甲基化途徑中的宿主蛋白或抑制甲基供體的產生以逃避甲基化已得到廣泛研究,然而DNA主動去甲基化是否發揮功能,以及病毒能否直接利用主動去甲基化通路來增強其侵染,則是未知的。
研究團隊以中國番茄黃曲葉病毒及其伴隨衛星DNA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靶向調控DNA主動去甲基化的過程。衛星DNA會編碼一個被稱為βC1的蛋白,團隊探究了βC1蛋白能否靶向調控負責DNA主動去甲基化的DNA糖基化酶。發現βC1能夠與本氏煙的DNA糖基化酶相互作用,βC1第17位氨基酸Val的突變會破壞βC1與糖基化酶的相互作用,而且破壞其致病活性,導致感染的植物發病癥狀很輕微,病毒基因組甲基化水平高,說明βC1與糖基化酶的相互作用對于衛星病毒的致病性及病毒基因組去甲基化很重要。進一步的體外生化實驗和體內遺傳實驗表明,βC1通過與DME相互作用,增強DME活性,降低病毒基因組甲基化水平,從而促進病毒侵染。
DNA主動去甲基化長久以來被認為調控植物內源基因表達的重要機制,該研究首次揭示DNA主動去甲基化可以靶向病毒基因組。通過激活去甲基化途徑影響宿主與病原物的甲基化是寄主-病原物互作中從未被發現的,因此揭示DNA主動去甲基化途徑與雙生病毒的互作不僅為植物-病原互作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也為病毒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抗性策略。論文發表后,被《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列為植物與農業領域的精選論文。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其他科研單位,首次發現植物病毒可以激活植物的DNA主動去
線路北邊導線投影下噪聲預測結果約43分貝,而噪聲實測數據在42 1分貝~43 7分貝;距北邊導線投影外側10米噪聲預測結果約41分貝,實測為40 6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其他科研單位,首次發現植物病毒可以激活植物的DNA主動去
線路北邊導線投影下噪聲預測結果約43分貝,而噪聲實測數據在42 1分貝~43 7分貝;距北邊導線投影外側10米噪聲預測結果約41分貝,實測為40 6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安徽光機所張為俊研究員團隊在大氣二氧化氮探測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利用相敏檢測的振幅調
德國圖賓根大學和波恩大學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在某些數學運算中受到特別激發,檢測到的一些神經元僅在加法期間活躍,
莫斯科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南烏拉爾州立大學和其他研究中心合作開發出新的記錄腦部活動的裝置。新裝置不僅可以提供高質量信號,而且
由Violeta Gámez Rosas(萊頓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已經觀察到了一個隱藏在塵埃環中的超大質量黑洞。 這一發現符合這樣
遏制蚊子傳播疾病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殺死蚊子幼蟲,而這往往需要使用合成殺蟲劑。一項新的研究現在提出了一種新方法,通過提高一種更便宜、
在距離中國長城最西端約80英里處,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更加古老的世界的遺跡。在過去的20年里,研究小組發現了100多個鳥類化石的標本,這
大西洋鱈魚和魷魚的單個個體出現在比以前預期的更北的地方。參加國際MOSAiC考察的科學家與研究破冰船Polarstern一起在北冰洋中部的深水中發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