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干細胞來源的類腦組織能與新生大鼠的大腦整合,還會影響其行為。研究結果或能提高人們構建人類神經精神疾病實際模型的能力。
人干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是一種很有潛力的平臺,可以模擬人類發育和疾病。然而,體外生長的類器官缺少在真實有機體中存在的各種連接,這會限制類器官的成熟,讓它們無法與其他控制行為的神經環路整合,因而會影響類器官模擬具有遺傳復雜性和行為特征的神經精神疾病的能力。之前的研究試圖將人腦類器官植入成年大鼠的大腦,但這些細胞在植入后無法完全成熟。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此次將人腦類器官植入新生大鼠大腦的體感皮層中,體感皮層是負責從全身接收和處理感覺信息的腦區,包括觸覺。他們發現,該類器官能發育成熟,部分能與神經環路整合,并在大鼠大腦中具有功能性。這種整合讓研究人員能在人細胞的活動與動物習得行為之間建立關聯,證明植入的神經元可以調節大鼠的神經元活動,并能誘導追求獎賞的行為。
此外,在研究人員轉動大鼠胡須時,該類器官中的一組神經元出現了活動跡象,說明植入的神經元能對感覺刺激產生反應。他們還發現,在植入來源于3名蒂莫西綜合征(一種與心臟問題有關的嚴重遺傳病)患者的細胞時,特定的神經元缺陷會被凸顯出來,說明這種植入技術能揭示之前未知的疾病特征。
研究團隊表示,該技術或能作為一種很強大的資源,補充對人腦發育和疾病的實驗室研究。進一步研究有望讓人們利用患者來源的細胞,揭開本來無從了解的疾病特征。
總編輯圈點:
這次驚天動地的“人鼠大腦結合”,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團隊觀察到當他們刺激該類腦器官時,可以訓練大鼠的獎勵相關行為,比如舔舐水等,而沒有接受移植的大鼠則不會有類似的反應。這說明:人腦類器官已經參與到了大鼠的“學習”中,而且人腦類器官在一個“跨物種”的宿主體內形成了合適、成熟的組織。這一成果不但將類器官研究推向了全新高度,還意味著,一個更貼近現實的疾病研究系統正向人類走來。(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潘洋教授團隊利用自行研發的解吸電噴霧電離 二次光電離(DESI PI)質譜成像平臺結合多
英國《自然》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干細胞來源的類腦組織能與新生大鼠的大腦整合,還會影響其行為。研究結果或能提高人們構建人類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德國天體物理學家稱,他們通過分析蓋亞探測器提供的數據,或許發現了銀河系的古老心臟——銀河系內所有恒星和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江西省林業科學院樟樹創新團隊獲悉,該團隊研究論文通過染色體水平樟樹基因組組裝和重測序,提供樟樹系統發育、萜類和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潘洋教授團隊利用自行研發的解吸電噴霧電離 二次光電離(DESI PI)質譜成像平臺結合多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0月13日6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05衛星。該星將有力提升我
太陽能高效利用是潔凈能源研究的科學圣杯。10月12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一項關于太陽能光催化研究的重要進展。通過綜合集成多種可在時空尺
罕見疾病通常難以診斷,預測最佳治療方案對臨床醫生來說具有挑戰性。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深度學習算法,可以讓人工智能(A
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論文,美國紐約市立學院的發現與創新中心和物理系宣布,他們通過將光耦合到超薄二維磁體上,觀測到一種新型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