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期聯合紐約大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大學等機構,為在我國云南元謀新發現的小型猿類化石提供了已知最早長臂猿的證據。論文發表在國際人類學期刊《人類進化》上。
長臂猿科現存20種,主要生活在中南半島的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包括我國華南和東南亞。在我國境內現僅存4至6種。
“被命名為元謀小猿的小型猿類,把長臂猿化石記錄向前推至700至800萬年前。”研究項目負責人、昆明動物博物館研究員吉學平介紹,他們詳細描述了收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元謀人博物館、昆明動物博物館的元謀小猿牙齒,以及新發現的不完整左下側面骨化石,多個特征指示其可能是所有現生長臂猿的祖先。根據牙齒大小計算,元謀小猿與現生長臂猿平均體重相近,約為6千克。
在一次野外調查中,吉學平發現了幼年元謀小猿面骨這一關鍵標本。他多次到昆明動物所標本庫與現生長臂猿頭骨進行對比,并通過高精度CT掃描,確認標本屬于長臂猿類。2018年,又邀請紐約大學人類進化中心教授泰瑞·哈里森及其他合作者,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元謀人博物館過去30年來收藏的出自元謀的長臂猿牙齒標本開展研究,首次得知長臂猿祖先類群面部特征的信息。盡管標本稀少,但經過細致分析研究,證實元謀小猿是現生長臂猿的晚中新世時期最可能的直接祖先。
泰瑞·哈里森認為,元謀小猿的發現,填補了東亞小型猿類進化史的一段空白。遺傳學研究表明,長臂猿從人和猿共同祖先的支系分化出來的時間,距今約2200-1700萬年,而冠長臂猿類祖先分化的時間距今約800萬年前。
新發現與此前在云南昭通發現的金絲猴最早祖先——中猴化石的證據表明,分子證據與化石證據推斷的物種起源時間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可以相互印證。“但關于長臂猿科的演化,目前還有1000多萬年的‘缺環’有待發現。”吉學平說。(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27日,筆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陳槐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通過研究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變化及驅動機制,提出草地可持續管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7日發表一項最新技術成果,美國科學家團隊描述了一種機器人學與人工智能(AI)相結合的技術,該技術能篩選出鋰離子電
27日,筆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陳槐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通過研究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變化及驅動機制,提出草地可持續管
美國物理學家創造了一種自組裝粒子的新方法,這一進步為在微觀層面構建復雜和創新材料開辟了新途徑。這一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新突破,主
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首次證明了在二維材料中存在一種奇異的電子態——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7日發表一項最新技術成果,美國科學家團隊描述了一種機器人學與人工智能(AI)相結合的技術,該技術能篩選出鋰離子電
綜合外媒報道,北京時間今天早上7時14分,在人類對行星防御的第一次測試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的航天
脊椎動物的大腦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器官,控制著動物的行為、情感和記憶。人類大腦有860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彼此之間相互連接,賦予了大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網站近日消息稱,俄羅斯研發出用于太空作業的增強現實系統。增強現實系統的原理是向人提供視覺數據,從而補充所處環
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開發出一組隸屬派生吩噻嗪的新型抗氧化劑,有望在醫學領域以及食品和化學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在活細胞內無線操作的微型天線,該天線具有實時監測甚至指導細胞活動的潛力,為醫學診斷和治療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