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構建出了迄今最詳細、最完整的合成腸道微生物群——由100多種細菌組成,并將其成功移植到小鼠體內。能夠添加、刪除和編輯單個細菌,將使科學家更好地理解腸道微生物群與健康之間的聯系,并最終開發出一流的微生物組療法。
此前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會影響人的神經發育、對癌癥免疫療法的反應及健康的其他方面。但這些群體非常復雜,科學家們也無法去除或修飾腸道微生物群中一個或多個細菌。對此,包括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內的團隊給出了解決方案:讓細菌各自單獨生長,然后混合,構建出腸道微生物群。
最新研究利用了人類微生物組項目(HMP)的相關成果,HMP旨在對300多名成年人的完整微生物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人員選擇了在至少20%的HMP個體體內存在的100多種細菌菌株,隨后添加了一些后續研究所需菌種,使菌種數量達到104種。他們讓這些細菌單獨生長,然后混合到培養物中,形成人類菌種1(hCom1)。他們將hCom1引入精心培養的體內不存在細菌的小鼠體內,發現hCom1非常穩定,98%的細菌在無菌小鼠的腸道中“落地生根”,每種細菌的相對豐度在兩個月內保持不變。為使菌種群體更完整,他們又發現了20多種新細菌,將其添加到hCom1中,并移除那些未能在小鼠腸道內扎根的細菌,形成了由119個菌株組成的新群落hCom2。
為證明合成微生物群的效用,研究小組將hCom2移植進入小鼠體內,并讓小鼠感染大腸桿菌。結果表明,這些經過遺傳改造的小鼠抵抗住了感染。團隊也通過反復消除或修改某些菌株,發現了幾個具有保護作用的關鍵細菌,并計劃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研究人員認為,hCom2或其未來版本有望揭示其他領域(如免疫治療反應)涉及哪些細菌。未來,這些人工菌落也可以移植進人類體內,以治療或預防多種疾病。
總編輯圈點: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人體與共生微生物構成的超級生物體。這些盤踞在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別名“隱形器官”,群落特別的豐富且多樣化。科學家們已知“隱形器官”對宿主的發育、營養吸收和免疫功能都有巨大影響,因此,腸道微生物組學研究在近十幾年來異常昌盛,可以說帶領人們重新認識了這一龐大系統。不過,該“器官”最大的特點就是因人而異且差異巨大,目前關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們的了解并不充分,對這一領域來說,一切研究才剛剛起步。(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構建出了迄今最詳細、最完整的合成腸道微生物群——由100多種細菌組成,并將其成功移
瑞士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可以預測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冠狀病毒未來可能會出現何種變種;眾多潛在變種中,哪種會感染人類
美國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新技術突破,他們開發出一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達24%,為同類報告中最高,且兼具穩定性。相關研究刊發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構建出了迄今最詳細、最完整的合成腸道微生物群——由100多種細菌組成,并將其成功移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大腦中的一個基因和一組細胞,它們在抑制果蠅的攻擊性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該研究結果7日發表在《
瑞士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可以預測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冠狀病毒未來可能會出現何種變種;眾多潛在變種中,哪種會感染人類
美國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新技術突破,他們開發出一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達24%,為同類報告中最高,且兼具穩定性。相關研究刊發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HU)研究人員設計出由最小納米管組成的無泄漏管道,可自我組裝和自我修復,且可將自己連接到不同的生物結構,這
英國《自然》雜志7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在婆羅洲發現的一具可追溯至3 1萬年前的人類骨架,此人左腳曾做過截肢手術,而且在術后康復。這一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利用麗江天文觀測站2 4米望遠鏡對變臉活動星系核NGC 4151進行長達7個月的反響映射觀測,
瀘定6 8級地震發生時,四川、重慶部分居民的手機中都提前接到了地震預警信息,其中一張來自重慶網友的預警截圖刷屏各大網站,64秒后地震橫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