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北京時間7月8日,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張智教授團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劉元淵教授團隊以及安徽醫科大學陶文娟副教授團隊合作在《科學》上發表論文,揭示了聲音鎮痛的關鍵因素及神經機制。
早在1960年,《科學》雜志就發表過一篇論文,發現在牙科手術過程中,音樂能夠調控病人情緒,并且指出甚至是噪音,也能夠產生鎮痛效果。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聲音可以減輕疼痛的關鍵因素,以及聲音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從而減輕疼痛的神經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首先給爪子發炎的小鼠播放3種不同類型的聲音,分別是舒緩的音樂,不協調的音符以及白噪音。結果發現,這3種聲音在大約是耳語的水平低強度播放時,都能夠有效緩解小鼠的疼痛,而在高強度播放時則無明顯的鎮痛效果。隨后,研究人員又將小鼠放置在不同強度背景聲音的環境中,發現高出環境噪音約5分貝的聲音能夠有效緩解小鼠的疼痛。至此,研究人員建立了聲音鎮痛的小鼠模型。
“令人驚訝的是,對小鼠而言,聲音與環境噪音之間微弱的聲強差,對聲音的鎮痛作用至關重要,而不是聲音的旋律。”該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特任副研究員周文杰博士說。
那么,聲音發揮鎮痛作用的神經機制又是什么?研究人員利用病毒作為神經示蹤劑,對小鼠的聽皮層輸出進行了全腦追蹤,發現了聽皮層神經元大量投射到負責接收來自身體的感覺信號的軀體感覺丘腦,并發現低強度的聲音能夠抑制這種投射。
“研究結果表明,低強度的聲音通過抑制聽皮層到軀體感覺丘腦的神經投射,進而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周文杰說,這就是聲音鎮痛的皮質丘腦回路。然而,除聲音強度外,聲音的旋律,對人類感知疼痛的作用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科學》雜志做了專文評述,指出“通過創建一個研究機制基礎的模型,為音樂/聲音引起鎮痛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北京時間7月8日,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張智教授團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劉元淵教授團隊以及安徽醫科大學陶文娟副教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可能最終找到了逆轉氣候變化的方法。或者,至少可以幫助緩解一些。這個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圍繞著幾個薄膜狀的
7月5日,國際著名期刊《細胞》子刊《細胞通訊》在線發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冰、王亞文教授團隊在噬菌體抑菌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北京時間7月8日,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張智教授團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劉元淵教授團隊以及安徽醫科大學陶文娟副教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可能最終找到了逆轉氣候變化的方法。或者,至少可以幫助緩解一些。這個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圍繞著幾個薄膜狀的
時下植物性肉類日益受到追捧。雖然原材料是大豆等富含蛋白質的植物,但近期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當你節食、鍛煉保持身材的時候,身邊總有那么一類人,即使胡吃海喝,或從不運動,也能輕輕松松保持苗條的體型。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發現,人
7月5日,國際著名期刊《細胞》子刊《細胞通訊》在線發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冰、王亞文教授團隊在噬菌體抑菌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群落在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在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菌群在代謝營養物質和防止病原
據美國太空網5日報道,經過兩年升級,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將于2023年3月開始第四輪運行,并將捕捉到比以往更微弱的引力波信號,如
宇宙中最早的類星體是如何形成的?這一謎團已經困擾科學家近20年。現在,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找到
記者7月7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和著陸器分別于7月5日19時14分和7月6日6時整完成休眠設置,完成第44月晝工作,進
刺,是植物防御大型食草動物取食的主要武器,有皮刺、枝刺和托葉刺等。現生的有花植物中,大量的刺頭,讓包括人在內的取食者頗為忌憚。但此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