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早的類星體是如何形成的?這一謎團已經困擾科學家近20年。現在,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找到答案:第一批類星體是在早期宇宙中罕見氣層的劇烈湍流條件下自然形成的。最新研究還顛覆了多年來人們對宇宙中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起源的看法。
類星體,是類似恒星天體的簡稱,是其中心黑洞猛烈吞噬周圍物質而形成的耀眼天體。由于有超大黑洞“供應”能量,類星體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科學家們此前發現,在宇宙大爆炸后不到10億年的時間里,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200多個類星體就已存在,為什么它們能誕生的如此之早?
樸茨茅斯大學丹尼爾·沃倫博士領導的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給出了答案:第一批類星體是在早期宇宙中罕見氣層的劇烈湍流條件下自然形成的。
幾年前,超級計算機模擬表明,早期類星體可能在罕見、寒冷且強大的氣流交匯處形成。那時,在直徑10億光年的廣袤太空中,只有十幾個這樣的類星體零星存在,但黑洞誕生時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10萬倍。
天體物理學家此前一直認為,1萬到10萬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形成于早期宇宙中,但僅在特殊環境——如強紫外線背景或氣體和暗物質之間的超音速氣流下形成。然而,這樣的環境與第一批類星體形成時的湍流云層沒有相似性。
在最新研究中,沃倫等人借助計算機模擬發現,第一批類星體形成時的湍流云層可創造自己的超大質量恒星:冷氣流在云層中引發湍流,阻止正常恒星形成,隨著云層不斷變大并在自身重量作用下發生災難性塌縮,形成兩顆巨大的原始恒星:質量分別為太陽質量的3萬和4萬倍。
沃倫總結道:“在宇宙黎明之后,即第一批恒星形成時,可形成類星體的原始云層也能創造出自己的大質量天體。這一發現特別令人興奮,因為它推翻了20年來人們對宇宙中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起源的看法。”(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宇宙中最早的類星體是如何形成的?這一謎團已經困擾科學家近20年。現在,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找到
記者7月7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和著陸器分別于7月5日19時14分和7月6日6時整完成休眠設置,完成第44月晝工作,進
刺,是植物防御大型食草動物取食的主要武器,有皮刺、枝刺和托葉刺等。現生的有花植物中,大量的刺頭,讓包括人在內的取食者頗為忌憚。但此
宇宙中最早的類星體是如何形成的?這一謎團已經困擾科學家近20年。現在,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找到
記者7月7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和著陸器分別于7月5日19時14分和7月6日6時整完成休眠設置,完成第44月晝工作,進
刺,是植物防御大型食草動物取食的主要武器,有皮刺、枝刺和托葉刺等。現生的有花植物中,大量的刺頭,讓包括人在內的取食者頗為忌憚。但此
7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在線發表一項關于雙星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澳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剛剛完成共有包層拋射的雙星系統,被拋射的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程師開發了一種鋰離子電池,該電池在極寒和酷熱的溫度下表現良好,同時還能儲存大量電能。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
粒子家族喜迎新成員!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官網5日報道,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底夸克探測器(LHCb)實驗合作組宣布,他們觀察到三種新粒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并不陌生,無論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但這個現代感十足的元素其實幾乎和宇
美國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通用流感疫苗,其由流感病毒的關鍵部分組成。小鼠實驗顯示,這種疫苗能在年輕和老年小鼠群體針對不同甲型流感毒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5日出版的《自然·遺傳學》雜志上發布了迄今最全面的斑馬魚基因圖譜。斑馬魚是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使用量第二大的動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并不陌生,無論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但這個現代感十足的元素其實幾乎和宇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