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孫燕 上海報道
9月7日,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暨第七次全球環境展望第二次作者研討會主論壇在上海召開,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代表齊聚一堂,共謀全球環境治理大計。本次大會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聯合主辦,同濟大學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同濟大學校友會環境分會、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廣州資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新聞社上海分社、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中信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城市碳排放的第一要素是產業結構。假如產業結構不好,碳排會很厲害。”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在做主題為《City CQ誕生:城市碳中和的數字化跟蹤》的報告時表示。
(資料圖片)
CQ(Carbon Quotient)即碳商,是對每一個城市的碳排、碳中和進行大量診斷的結果。碳商的理論模型呈“品”字形:分子是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分母由城市的碳排量、碳匯量兩個要素構成。
在抓取多維要素、對結果進行兩次回歸后,吳志強團隊得到了城市CQ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經濟與碳排放發展的規律。
通過對城市CQ進行排序,吳志強首先指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群落性的。群落中的城市有粘結性,CQ同升同降。
其次,吳志強分析指出,碳排放的第一砝碼是產業結構:地區的碳排放和當地科技人員數量呈反比關系。假如某地碳排放高,該地科技人員一定少。
具體到中國城市,吳志強分析指出,華北地區既有最大的碳排,又有最少的碳匯。把中國治理好,關鍵是把華北地區這部分城市治理好。
具體到細分產業,吳志強分析指出,不同產業的碳排放曲線有較大差異。如農業整體呈現斜坡趨勢,當某地的農業產值提升到四倍時,碳排放會快速下降,但大到一定程度時會反翹。而在信息產業中,當產值上升時,能夠快速進入負碳排放階段。“我們必須要清楚,到底什么產業能夠讓我們盡快進入碳達峰、碳中和。”
在吳志強看來,城市有兩種發展動力,一種是“碳力”,另一種是“腦力”。全球七百余座城市的數據顯示,減少碳排放的能力由“腦力”驅動。其認為,中國要想清楚是用“腦力”替代碳排放,還是繼續走碳排放驅動經濟發展之路。
“碳中和是長跑,而不是短跑,長跑路徑的選擇是最關鍵的。”根據對全球七百余座城市的分析,吳志強總結了五條碳達峰路徑。以自貿區為例,路徑一的人均產值遠超碳排,路徑二的經濟增長跑贏了碳排,而另外三種路徑則仍為以高碳排放促進經濟的舊有模式。吳志強認為,應盡量選擇路徑二和一,即需實現提前達峰。不能到碳達峰點時,碳排還仍往上走。
標簽: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