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深圳,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伶仃洋,南與香港山水相連——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這座城市近3.5萬公頃濕地,尤其全市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承擔著抗風防澇、凈化水源、固碳儲碳等多重生態功能。
日內瓦當地時間9月6日15時23分,《濕地公約》常委會第6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提交的關于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區域動議提案,標志著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成立。
【資料圖】
目前,深圳全市(不包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濕地總面積近3.5萬公頃,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豐富的紅樹林資源為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落地打下客觀基礎。
另一方面,近年來,深圳不斷向世界彰顯一座超大規模城市平衡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顯著成果:“十三五”期間濕地保護面積達43.33公頃,目標“十四五”期間營造及修復紅樹林面積51公頃以上,確保全市濕地保護率達50%。
據悉,未來國際紅樹林中心將通過建立開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紅樹林和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國際合作機制,推動紅樹林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的國際合作和聯合行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鳥的遷徙是一個關于承諾的故事,一種對于回歸的承諾。它們的旅程千里迢迢,期間危機重重,只為一個目的:生存。”
法國導演雅克•貝漢在紀錄片《遷徙的鳥》中提到,候鳥年復一年地完成著對自然、對生命的承諾,遷徙之路艱難而充滿未知。
而在東半球的中國,深圳灣紅樹林濕地是國際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南北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每年近十萬只往返于東亞至澳大利西亞的國際候鳥在此停歇。
“越冬候鳥無法在城市大樓間穿梭。得益于深圳前衛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理念,大量綠地得以保留,從深圳灣到筆架山、蓮花山,一直到梧桐山,連起來形成了候鳥的遷徙通道,也形成了深圳的一道生態屏障。”紅樹林基金會(MCF)聯合創始人、副理事長孫莉莉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為“海洋綠肺”留出空間,為候鳥遷徙留出通道,深圳做出了相當程度的平衡取舍。
據孫莉莉介紹,早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就在全國率先推出“生態保護紅線”,全市約50%陸地面積被劃入紅線內,不允許進行破壞性開發,梧桐山、大南山、筆架山等因此得以保留。
目前,深圳全市(不包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濕地總面積近3.5萬公頃,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集中分布在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寶安區沙井、福永、西鄉,南山區沙河,大鵬新區壩光、葵涌、南澳等地。
2月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第27個“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上公布,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等列入《濕地公約》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尤值一提的是,福田紅樹林濕地是我國唯一地處城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去年《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宣布將加強濕地保護的國際合作,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深圳要高品質打造宜居城市,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開工建設紅樹林濕地博物館。
近期,全國第一家紅樹林博物館——由國家林草局與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的“深圳紅樹林濕地博物館”完成施工預招標,同樣選址福田中心區,融合飛鳥、紅樹等元素,將與國際紅樹林中心一道,打造深圳城市生態文化的新名片。
(深圳紅樹林濕地博物館效果圖,圖源:深圳市建筑工務署)
目前,深圳正加快編制《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深圳市紅樹林保護修復行動詳細規劃》,經濟特區立法《深圳經濟特區濕地保護條例》亦有望盡快出臺,為濕地保護事業提供頂層設計保障。
“十四五”期間,深圳目標營造及修復的紅樹林面積51公頃以上,確保全市濕地保護率達50%,同時探索適宜深圳國際化大都市特征的濕地保護形式,力爭在2035年前建成國際濕地城市。
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于深圳、于我國而言是一張全新的生態名片。而在全球氣候問題日益嚴峻、全球紅樹林面積以每年0.7%的速率減少的大背景下,深圳需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在全球生態保護事業中謀劃和推進濕地保護工作。
據了解,國際紅樹林中心提出六項具體目標,分別為促進紅樹林知識創新與共享、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合理利用技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發展紅樹林自然教育體系和公共服務、提高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設、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優先項目、探索建立藍碳核算體系。
錨定上述目標,今年以來,深圳動作頻頻,成效漸顯。
在提高紅樹林保護修復能力建設方面,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均加快部署建設優勢特色海洋學科,設立“紅樹林濕地研究所”等科研機構。
202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中,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等擔任完成單位的項目“紅樹林生態系統全鏈條精準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還獲得“科技成果推廣獎”擬獎。
在濕地教育方面,7月6日,首屆中國紅樹林濕地教育CEPA國際研討會暨2023年中國自然教育大會濕地教育CEPA分論壇在深圳召開,邀請英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6個濕地代表進行國際優秀濕地教育中心案例分享。
“濕地教育CEPA對于支持保護工作非常重要,通過強調濕地的內在價值和生態服務,可以激勵個人成為保護濕地的積極倡導者。需要抓住機遇,深化伙伴關系,交流知識和想法,并采取有效行動,為我們的濕地和下一代確保一個可持續的未來。”東亞-澳大利亞遷飛區伙伴關系(EAAFP)秘書長Jennifer George表示。
會上,福田區與中國林學會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確定將中國濕地教育CEPA國際研討會作為中國自然教育大會的固定分論壇,每年在福田區舉辦,將論壇打造為中國濕地教育進行專業交流與合作的品牌。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孫莉莉認為,以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為契機,在深圳籌辦國際論壇、專項培訓等,有利于團結全世界擁有紅樹林濕地的國家和地區,也將吸引全球紅樹林研究人才加盟深圳。
讓紅樹林得到長期、穩定、持續的保護,還需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建立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激勵機制。
繼綠碳持續走熱,“藍碳”也漸漸進入公眾視線。據了解,藍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紅樹林、海草床、鹽沼是國際認可的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
然而,我國藍碳交易相關工作起步較晚,規章制度、行業規范相對缺乏。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建設目標之一,即是探索建立藍碳核算體系,建立開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紅樹林和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國際合作機制。
去年11月,深圳銀保監會等4部門下發《關于印發深圳銀行業保險業推動藍色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理財資金、保險資金積極參與海洋產業政府引導基金,鼓勵保險資金投資設立海洋產業投資基金。
7月25日,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簽訂《紅樹林碳匯贈險協議》,標志著深圳正式建立藍色碳匯保險補償機制。
紅樹林保護項目所產生的碳匯,還需一份更加嚴謹、規范的評估指南。
為此,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引進北京林業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專家智庫,基于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調查數據,編制發布了《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成功填補國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類碳匯項目方法學的空白。
不久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深圳市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碳匯拍賣公告》,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9月26日將在深圳拍賣。
根據拍賣公告,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約126公頃紅樹林地保護活動在第一監測期內(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產生的碳匯量為38745.44噸,其中的3875噸用于公開拍賣,起始單價183元/噸,競買保證金36萬元整。
這意味著,深圳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再進一步,有望為海洋藍碳價值轉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深圳經驗”。
標簽: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