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各行各業重回正軌,2021年末在西安突然暴發的疫情已經遠離人們的生活。然而,“硝煙”過后,那一個多月間,眾多“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依然印刻在眾人的腦海中。其中,有這樣一組數據引發了記者的關注:華僑城西安片區各企業190余名黨團員加入了西安市抗疫志愿者隊伍,這一比例占到西安片區全體500余人的近40%。
這樣大的“參戰”比例,也引發人們的思考。是什么讓他們勇毅前行,筑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人們通過分析這190余名志愿者的“基因圖譜”找到了答案:一年來,豐富多彩的黨史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正融入精神血脈。
勇毅前行源自教育培塑的
吃苦耐勞精神
60多年前,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分批次乘專列從上海遷往西安,從此鑄就了寶貴的“西遷精神”。紅色資源是企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富貴資源。華僑城西安片區黨委將黨史學習教育的課堂搬進了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的講話,鼓舞人心。
“革命軍人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退伍軍人王健2021年4月剛從武漢歡樂谷派遣到西安灃東歡樂谷工作,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他把對西遷精神的領悟轉化為打贏這次抗疫阻擊戰的動力。得知西安全市要開始封閉管控的消息后,王健沒有猶豫,放下碗筷,簡單收拾了行李就沖上了一線。
他與“戰友”堅守在沒有硝煙的陣地上,負責核酸檢測點秩序維護、片區民生保供等工作。有時,一天之內就要完成5000多包、每包15斤蔬菜的重新裝包,工作難度和艱巨性可想而知。他卻說,交大老教授們當年義無反顧撲向艱苦的崗位,一干就是一輩子,吃了多少苦,我們這點困難根本算不了什么。
“辦法總比困難多,咱物業工作靠的就是不怕累、能吃苦的勁頭。”灃東華僑城物業負責人張馨月總是這樣說。疫情期間,在張馨月的帶領下,駐守的20余位物業人員勇毅前行,沒有一個人拒絕臟活累活,高效完成了任務。如今,張馨月感覺自己與隊員面對任何挑戰都更有底氣。
“舍小顧大”源自教育培植的
犧牲奉獻精神
1920年,青年毛澤東舍家興邦,義無反顧投身到革命事業,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兄弟姐妹們在革命斗爭中都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共產主義的堅強戰士。
“先烈們當年為了革命事業舍小家成全大家的信仰和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鼓舞著我們要勇于挺身而出、甘于奉獻。”對于設備部工作人員蘭天喜來說,2022年1月3日上午9點30分是一個特殊的時刻,他期盼已久的孩子出生了。
電話得知喜訊后,蘭天喜多想能立馬抱抱剛出生的孩子,陪陪虛弱的妻子。然而,在“大家”與“小家”之間,蘭天喜選擇了前者,平復了一下激動的心情,繼續和“戰友”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
那些天,與家人通過電話聯系的還有劉天安,他不僅瞞著家人上了一線,而且選擇了一個風險極大的“工種”,轉運核酸檢測采樣。“我知道家里也需要我,但看到周圍的黨員干部為了廣大人民的安全挺身而出、沖鋒在前,我被深深地觸動了。”劉天安說。
1月7日深夜,運送了一天核酸檢測采樣的劉天安,在一間辦公室臨時改成的宿舍內,一筆一畫寫下人生的第一份入黨申請書。“除了養家糊口,一個人應當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
迎難而上源自教育培養的
敢打必勝精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看過電影《長津湖》,華僑城西安片區員工對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這“三個不相信”的豪邁誓言印象更深了,也激勵著每個人用凡人壯舉書寫勝利篇章。
曹琳萱今年19歲,在疫情暴發后加入了“抗疫青年先鋒隊”,以一絲不茍的態度認真做著隔離人員信息錄入更新、防疫資料收集匯總、核酸檢測結果收集匯總等看似簡單而重復的工作。她說:“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疫情防控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從細微處著手,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戰疫苦,戰疫累,戰疫更要有勝戰信心和策略。3天1000余戶敲門登記,連續12天志愿服務,讓灃東華僑城規劃設計部的李婷“嗓子都喊啞了”。李婷不懼硬仗,更有制勝之策。為了高效完成日常防疫工作,李婷主動承擔起了組建業主群的工作。4個業主群,每個群200多人,在李婷無數次的添加中建了起來,大大提高了后續工作效率。
長時間佩戴防護帽和面罩,“90后”姑娘張雅琦的額頭和臉上留下了一道道勒痕,她沒有為此后悔,反而更加堅信:大家擰成一股繩,時刻把責任和使命扛在肩上,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
黨群同心源自教育培琢的
為民服務精神
“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湖南汝城的徐解秀曾經這樣說。發生在1934年11月間的“半條棉被”的故事一代代傳了下來。
“感謝組織的關心和幫助,作為一名黨員,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加入疫情阻擊戰。”連續多天在社區進行核酸采樣信息登記的崔周超說,沒想到公司黨委不但把慰問送到了一線,還雪中送炭,把急需的生活物資送到了每個人的家里,讓大伙倍感溫暖。
西安封控期間,在各小區生活物資供應一度緊張之時,華僑城西安片區克服了物資采購難、發放數量多、配送地區分散以及道路封閉、小區封控管控等困難,僅用時2天就將新春慰問品送到了片區500多名員工的家里,緩解了全體員工的燃眉之急。
公司黨委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到實處,員工感受到組織的關懷,沖鋒在前。兩者正向激勵,面對疫情,擔當在肩自然成為共同的語匯。
在2021年12月23日西安全市小區(村)、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后,陜西省、西安市向省級和市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發出組織人員下沉到社區(村組)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議。其實,駐地央企及央企員工并不在“要求”之列,但國企擔當以及內化在血脈之中的吃苦耐勞、犧牲奉獻、敢打必勝以及為民服務精神,召喚著華僑城廣大干部職工勇毅前行沖到抗疫一線,閃耀出紅色基因傳承的光芒。
抗疫實踐證明,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可以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不但能實現個人修養與工作實踐的雙促進、雙豐收,還能在關鍵時刻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寒雪壓梅花更艷,春泥培根香愈濃。(楊 婧 曹傳彪 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 毅)
伴隨著各行各業重回正軌,2021年末在西安突然暴發的疫情已經遠離人們的生活。然而,硝煙過后,那一個多月間,眾多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依然印刻
初春時節,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大大小小的廣場上,來跳鼓子秧歌的民眾絡繹不絕。當地人李榮花告訴記者,以前老百姓是哪里有空地就聚在哪里跳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其中提到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三大鄉
伴隨著各行各業重回正軌,2021年末在西安突然暴發的疫情已經遠離人們的生活。然而,硝煙過后,那一個多月間,眾多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依然印刻
初春時節,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大大小小的廣場上,來跳鼓子秧歌的民眾絡繹不絕。當地人李榮花告訴記者,以前老百姓是哪里有空地就聚在哪里跳
大運河、古城墻、云溪橋、古街區……漫步于河南浚縣古城,處處能看到濃縮了數千年厚重歷史文化的人文精華,每走一步都是在與活著的歷史對話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其中提到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三大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幫扶文化和旅游企業紓困解難、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創新舉措。抓企業服務
虎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安徽抓住這一傳統民族節慶契機,啟動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展演
到2024年,力爭全市旅游接待人次超過8000萬,旅游總收入突破70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5%,文化和旅游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
2月26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根據投票結果,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河南南陽
2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簡稱僑博)調研,參觀博物館基本陳列、華僑華人與冬奧主題展。李群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出通知,決定開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信息化發展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為文化和旅游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參考啟示。征集內容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