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案例苑】
●案情 劉忻(化名)發現互聯網上還有另一個“自己”。“她”的微博頭像是自己的照片,內容也是自己發布過的生活點滴。當劉忻發現這個賬號時,“她”已經照搬了自己兩年的生活。自己既不是名人,也不是“大V”,劉忻不知道是誰在仿冒自己。
通過平臺披露的信息,結果令劉忻震驚:仿冒者是自己的同學趙偉(化名),他們互為微信好友。趙偉持續兩年多時間復制劉忻發布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的照片以及文字,發布在自己注冊的、仿冒劉忻的微博賬號中。趙偉還利用這個賬號,給其他用戶私信發送了很多女性暴露照片,雖然面部進行了模糊處理,但對方無疑會認為這就是劉忻,甚至認為她在從事色情交易。劉忻憤而向法院起訴。
●判決 北京互聯網法院指出,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在本案中,被告行為必然致使他人對原告的社會評價降低,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于是,判決被告在報上刊登致歉聲明向原告賠禮道歉,賠償原告精神損害賠償金和律師費。
●說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廣大網絡用戶喜歡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個人信息泄露、網絡暴力等現象,此類以影射方式貶損他人,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案件不在少數。對于如何判斷網絡信息針對的對象是否為特定人,并不必須要求侵權言論指名道姓,只要原告證明在特定情況下,具有特定知識背景的人有理由相信該陳述針對的對象是該人即可。例如本案中,按照一般公眾的理解力,足以將發送該照片的賬號或照片本身與原告對應,即可認定涉案侵權行為指向原告。若遭遇網絡侮辱、誹謗等侵權行為,可及時尋求司法救濟。
(本報記者陳慧娟整理)
標簽: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