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社石家莊2月16日電(記者杜一方、高博)國家文物局15日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5項重要考古成果。河北尚義四臺遺址第一、二組遺存初步判斷為一支新的考古學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考古的重要突破。它為中國北方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提供了典型、直接的證據。
四臺遺址發掘區局部。(受訪單位供圖)
據了解,對四臺遺址的搶救性發掘始于2015年。2020年起,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四臺遺址聯合開展新一輪系統的考古調查、發掘,近期取得重要發現。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趙戰護介紹,四臺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考古發現房址40多座,出土了陶、石、骨、貝類遺物800多件,可以區分為年代不同的五組文化遺存。其中,第一、二組包含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遺存。
第一組文化遺存年代距今10400年至10000年,發現6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出土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以及動物骨骼等,陶器有筒形罐、板狀器等。第二組文化遺存年代距今9200年至9000年,發現4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出土陶板狀器、石研磨器以及較多骨針、骨錐等。
四臺遺址出土的錐形石核(一期)。(受訪單位供圖)
趙戰護表示,第一、二組文化遺存地層關系清晰、測年數據連續,成組房址實證了中國北方地區目前已知最早定居村落,展現出人類生存方式從舊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流動性棲居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逐漸定居的發展轉變。細石器工業繼承自泥河灣盆地一萬余年的楔形細石核技術傳統,表現出文化與人群的連續性,為中國北方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提供了典型和直接的證據。
通過對第一、二組文化遺存房址中出土的木炭、動物骨骼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獲得15個萬年左右和十多個9000多年的系列測年數據。目前發現的植物遺存及動物骨骼種類眾多,表明周邊古環境為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山地草原環境,也說明四臺先民的生業模式以狩獵經濟為主。
四臺遺址出土的項飾(二期)。(受訪單位供圖)
“四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初步辨識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趙戰護說,作為中國北方地區萬年文化史的最新實證,它不僅為探索中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舊新石器時期過渡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綿延不斷的重要見證。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