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蔡依瑩 澳門報道
由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及澳門基金會合辦的“人才培養考證激勵計劃”將于本年度繼續推行,申請期由2023年9月1日開始至2024年4月2日,獎勵目錄包括:外語能力測試、行業導向認證考試、“現代金融人才專業認證”及“信息技術人才專業認證”,申請獲批后將可獲得相應獎勵。
【資料圖】
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委員、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才引進計劃為本地人才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平臺,有機會進入新的產業向全球人才學習,同時達到產業帶動產業的聯動效應。
南方財經:澳門《人才引進法律制度》自7月1日正式生效,提到“人才培養、人才回流、人才引進并行”,請問這三者之間有何聯系?
唐繼宗:剛才提到的三個關鍵詞,是一個整套方案的具體流程,且這三個關鍵詞,更好地說明我們本地要怎樣培養人才,回流人才。澳門有很多人才在世界各地為當地貢獻經濟發展,政府希望他們能回澳門為整個特區的經濟多元發展做貢獻,希望人才可以通過前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深合區)、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人才引進法律制度》在7月1日生效,其內容重點是如何在培養本地人才和人才回流的同時補足人才,也希望把國際的其他人才引進到澳門,更好地為推動澳門經濟多元發展做出貢獻。
人才引進制度包含了三個不同層次的人才,第一是高端人才,第二是優秀人才,第三個是高級專業人才。其中,高端人才就是希望引進全世界頂級的、知名的、能夠推動產業發展的國際公認的高等人才;優秀人才在法案里面很清楚,希望能夠引進能帶來項目、能引領我們項目發展的領頭羊,帶動重點產業發展;高級專業人才就是要具體做管理、做營運、做執行的,所以這三類人才都很重要。同時,澳門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提到要發展“1+4”的重點產業,也要配合深合區的四大產業的發展。所以政府將成立不同的工作小組來引進這四類重點人才。第一類是大健康產業相關的人才,第二類是高新創新產業的人才,第三類是現代金融業的人才,第四類是有關文旅、會展等的人才。
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市場,也需要人才這樣的關鍵要素。當下的發展主要依靠創新來推動,而創新的關鍵仍在于人才。因此,政府要培養本地人才、加強人才回流和人才引進,希望不同類型人才來推動四大產業的發展。
南方財經:你提到的幾類人才都是四大產業的相關人才,那么對于文科、商科,是否也會引入該類型人才呢?
唐繼宗:我想一定是會的。比如說現代金融也需要金融類、商管類人才,包括文創產業,可能需要一些設計類、文創類的人才。如果相應的人才是符合條件的,澳門特區市場也會很歡迎他們。與此同時,科技元素對人力資本的提升也很重要。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經濟區塊,例如創新的發展,則更加需要綜合能力。單一的技術難以支撐它的發展。例如,銀行人力資源的高管提到,聘請的員工不單單只是銀行類、經管類畢業的,有時需要理工類、IT類的人才。整體來講,包括大學產生更多的交叉學科,期望培養符合未來更復雜的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我們要引進發展新的產業,需要一些能引進項目的人才。同時希望能通過人才引進計劃把新的產業鏈、市場的訊息和技術都帶來澳門。因為澳門本身是微型經濟體,只依靠澳門特區自身的內需與資源,很難去拓展大規模的市場和發展多元產業。澳門本身內需的規模比較小,資源比較短缺,這就是為什么要借助深合區、通過大灣區去發展。產業的發展首先要有充足的資源供應,同時需要關注市場規模。因為有國家支持,我們才看到希望。
南方財經:澳門在全球化背景下展開多項政策幫助本地產業多元化,人才引進也是其中一環。你認為引進人才可以怎樣輔助和協助培養本地人才?
唐繼宗:我想這應該是動態的,也不應過于被動。剛剛進入產業的本地人才需精進相關的技能,抓住機遇持續進修。在企業實地發展,由優秀的前輩和來自全球的人才帶教。再者,澳門未來引進的人才進入澳門并且居留后,我想不應再區分外地和本地,落地生根,都屬于澳門人才,以這樣的心態能夠更好地融合人才,推動經濟發展。
同時本地人才也可以參與創新。特區政府在推動三類人才的過程當中,也了解到有不少的澳門人才在世界各地、不同產業發展。以前澳門本地的規模可能比較小,也較缺乏多元的產業,所以人才也比較難回到澳門發展。現在我們也看到深合區、大灣區和國家大力支持我們四大產業的發展,在這個前景下,我也相信通過人才回流可以吸引到一些現在分布在各地的、和四大產業相關的澳門人才。
澳門有自己的優勢,比如資本流動自由,并且和國際接軌,包括和葡語地區的合作交流。只依靠澳門自身無法實現新的產業發展,只有珠海也可能無法去吸引一些國際人才和企業去落地。但是澳門和珠海一起融合發展,產業鏈就可以互相匹配。澳門與珠海的相對優勢和相對劣勢就像拼圖,能夠剛好配合互補,可以看到未來這個地區的產業發展前景。通過深合區、珠海和大灣區的資源與市場,再加上澳門對外的優勢,能夠更好地推動雙方的經濟發展、產業發展。
統籌:于曉娜
監制:施詩
記者:蔡依瑩
編輯:和佳
設計:廖苑妮
實習記者: 周欣然 王曉冰 回凱琦
新媒體統籌:丁青云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制:黃燕淑
海外運營編輯:張然 唐雙艷 吳婉婕
海外商務合作:黃子豪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標簽: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