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學家開發出世界上首個超聲波誘導激光掃描顯微鏡,該技術能夠利用超聲波臨時產生的氣泡對生物組織進行更深入、更詳細的觀察,有望促進生物科學研究以及臨床實踐的發展。相關研究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學》雜志。
光學成像和治療技術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但由于生物組織內存在光散射現象,使光傳輸率較低,導致組織深部的圖像采集和處理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嚴重阻礙了其廣泛使用。
2017年,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張金昊(音譯)教授領導的團隊提出了解決方案:使用通常在生物組織暴露于高強度超聲波時觀察到的微米大小的氣泡。超聲波暫時產生的氣泡會導致與入射光傳播方向相同的光散射,因此會增加光的穿透深度。基于這一原理,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技術,并開始著力擴大利用超聲波誘導氣泡產生的光學成像技術的應用范圍。
共焦熒光顯微鏡能有選擇地檢測在光焦平面上產生的熒光信號,并提供微型生物組織(如癌細胞)的高分辨率、高對比度圖像,成為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使用最廣泛的設備。但由于組織內發生的光散射,當深度超過100微米時,光的焦點會變得模糊,嚴重限制共焦熒光顯微鏡的應用和有效性。
為此,聯合研究團隊借助超聲波技術,在活組織內有密集氣泡(密度為90%或以上)的區域內創建一個氣泡層,并在獲取圖像時保持產生的氣泡。在這個氣泡層中,光子的傳播方向不會發生畸變。實驗證明,即使在較深的生物組織中,也可以實現光聚焦。此外,通過將這項“超聲誘導組織透明性”技術應用于共焦熒光顯微鏡,他們開發出首個超聲波誘導光學清晰顯微鏡(US-OCM),其成像深度是傳統共焦顯微鏡的6倍,且不會對生物組織造成任何損傷。
張金昊表示:“本研究獲得的新技術將應用于各種光學成像技術,包括多光子顯微鏡和光聲顯微鏡,以及包括光熱療法和光動力療法在內的幾種光學療法。(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在英國《自然·醫學》雜志10日發表的10篇論文合集中,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標準化方法,量化了風險因素(如吸煙和吃未加工紅肉)與健康結果之間
韓國科學家開發出世界上首個超聲波誘導激光掃描顯微鏡,該技術能夠利用超聲波臨時產生的氣泡對生物組織進行更深入、更詳細的觀察,有望促進
俄羅斯秋明國立大學提出了一種利用各種有機廢物生產環保燃料的方法,所獲得的成分并不比傳統的煤炭差,而且還可以用作肥料。在世界上許多地
俄羅斯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控制運動員身體負荷的新型遠程方法,其特點在于遠程確定心率變異性指標。該方法有望改善心電圖記錄的精確度以及
在英國《自然·醫學》雜志10日發表的10篇論文合集中,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標準化方法,量化了風險因素(如吸煙和吃未加工紅肉)與健康結果之間
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開發了一種耐用的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面積僅為1平方厘米,能夠在陽光下以超過20%的光電轉換效率(即發電效率)連續發
俄羅斯南烏拉爾國立大學和中國、波蘭同行們共同研發出能夠延長航空航天領域貴重零件服役期的新材料,還能保護金屬涂層免遭腐蝕。相關研究發
毛竹憑借較輕的重量、卓越的機械性能和迅速生長等優勢,逐漸成為替代木材和化學合成品的一種可持續資源。與竹間相比,短小的竹節似乎機械性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與西班牙理論物理學家合作,實驗驗證了基于局域操作和共享隨機性(LOSR)理論框架下的真多體
10月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日前《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由德國萊布尼茨植物遺傳與作物研究所、丹麥嘉士伯實驗室和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