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全球人群遷徙交流史、繪制最古老東亞現代人“田園人”的遺傳結構、追溯中國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過去十余年里,研究人員利用古DNA技術發掘出那些遺落了成千上萬年的遺傳信息,從中抽絲剝繭,不斷刷新對人類歷史的認知。
7月21日,《細胞》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團隊關于古DNA技術的點評文章。研究人員回顧了古DNA技術的發展歷史和突破,探討了目前的技術瓶頸和解決方案,展望了未來古DNA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前景。
一網打盡 高通量測序革新古DNA研究
目前,在古DNA研究領域,高通量測序技術廣泛應用。高通量測序又叫“二代測序”,是一種快速測定大量DNA序列的技術。
在高通量測序普及之前,古DNA研究領域只能依賴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測定少數特定DNA片段的序列。“PCR技術獲取的DNA信息極其有限,而且難以區分真正的古DNA和污染DNA。”付巧妹說。
而高通量測序技術理論上能測序樣本中所有DNA分子的信息,且成本逐年降低。即使古DNA含量極低,高通量測序也能很有效地對其進行測序。“不僅如此,通過生物信息學手段,我們還能快速檢測樣本中是否存在古DNA損傷,從而達到鑒別古DNA的目的。”付巧妹強調。
當前,盡管高通量測序已能較為有效地測序古DNA,但由于古DNA提取物中常常包含大量污染DNA,使得測序的大部分DNA分子都是無用的信息,真正有用的古DNA序列常常只占測序數據的1%不到。
對此,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DNA捕獲技術,通過設計DNA或RNA探針,像釣魚一樣把目標古DNA從海量的污染DNA中“釣取”出來。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人類古基因組研究中。
DNA捕獲技術不僅大大提高古DNA測序效率,還能有效地從一些“棘手”的樣本中得到足夠的數據用于分析。
比如,對古代南方人群的基因組研究。我國南方溫暖潮濕的環境和當地的酸性土壤不利于古DNA保存,這片區域的古DNA研究一度處于空白。利用DNA捕獲技術,付巧妹團隊成功獲取了30個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組信息,揭示了一萬余年以來東亞和東南亞交匯處的人群遺傳史。
最近,古DNA研究人員進一步挑戰極限,他們脫離化石的桎梏,直接從“土”(沉積物)里提取古DNA。這項技術已成功應用在丹尼索瓦洞和白石崖溶洞中,成功獲取了數萬年前的古老型人類的DNA。
未來可期 著眼當今人類的生理與健康
雖然古DNA領域成果豐碩,但古DNA研究卻一直充滿艱辛和挑戰。
“古DNA本身極易受到污染,其實驗也極為精細,以往古DNA提取和建庫幾乎全程依賴人工操作。”付巧妹介紹。
最近,在全球少數幾個實驗室中,部分古DNA實驗步驟成功整合到全自動移液機器人平臺中,不僅節省了人力和物力,還減少了人工操作引入污染的危險。“然而,目前樣品的前處理步驟仍只能依賴人工,如何把這項耗時耗力的工作整合到自動化體系中,是古DNA實驗技術需要攻克的下一道難關。”付巧妹說。
另外,古DNA技術的應用遠不止于人類古基因組。通過古微生物信息追溯古代疫病流行和共生微生物演化、利用古表觀遺傳學信息探究古代動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古蛋白質探索更大時間尺度的人類演化,都是古分子的重要分支方向。在付巧妹看來,如何更有效地獲取這些信息,并將信息進行多維度結合,將是未來研究的難點之一。
古DNA是帶著時間刻度的遺傳信息,它從獨一無二的視角書寫了人類數萬年來的演化與適應。這些歲月的痕跡不僅記錄了人類的遺傳歷史,還在持續地影響著現今人群的生理和健康。
付巧妹表示,現代人的一些重要功能基因單倍型就來自于古老型人類,這些基因涉及先天免疫、脂代謝、高海拔實用性、膚色等。此外,東亞人群的頭發和牙齒表型的基因型,也是在末次盛冰期之后頻率升高,研究人員推測與環境適應性相關。
“然而,還有很多古DNA研究發現的特殊基因型的功能未能確定。未來,可以通過構建動物模型并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對這些發現進行驗證。”付巧妹說,結合古DNA技術與現代前沿分子生物學技術,將能更清晰地理解人類演化史對我們當今人類健康的影響。(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挖掘全球人群遷徙交流史、繪制最古老東亞現代人田園人的遺傳結構、追溯中國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過去十余年里,研究人員利用古DNA技術
塑料在現代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記者7月20日從華中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塑料降解顆粒在
英國科學家對約2 1萬英國人開展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只喝一小杯葡萄酒都有可能導致患上老年癡呆癥或帕金森病。這項迄今規模最大的研究
瑞士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水、二氧化碳(CO2)和陽光來生產航空燃料的生產系統,該系統已在野外現場條件下實施。20日發表在《焦耳》雜志上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服用大劑量維生素B6片可以減輕焦慮和抑郁。英國科學家測量了大劑量維生素B6對年輕人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一個月的時間里
挖掘全球人群遷徙交流史、繪制最古老東亞現代人田園人的遺傳結構、追溯中國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過去十余年里,研究人員利用古DNA技術
塑料在現代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記者7月20日從華中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塑料降解顆粒在
英國科學家對約2 1萬英國人開展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只喝一小杯葡萄酒都有可能導致患上老年癡呆癥或帕金森病。這項迄今規模最大的研究
瑞士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水、二氧化碳(CO2)和陽光來生產航空燃料的生產系統,該系統已在野外現場條件下實施。20日發表在《焦耳》雜志上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服用大劑量維生素B6片可以減輕焦慮和抑郁。英國科學家測量了大劑量維生素B6對年輕人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一個月的時間里
美國物理學家受斐波納契數列的啟發,將這種序列的激光脈沖照射到量子計算機內的原子上,創造出一種前所未見的時間物質相。研究人員在20日的
日前,南京工業大學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付振乾教授團隊與鄭州大學化學學院魏東輝教授團隊合作,探索手性催化新模式,利用氮雜環卡賓對內
日前,天津大學宋東坡課題組成功研發具有靚麗結構色的光子晶體顏料。這種新型光子顏料具有生物安全性好、可降解的優點,有望為美妝行業帶來
記者19日從江南大學了解到,該校物聯網工程學院敖金平教授團隊通過持續攻關,在對微波無線能量傳輸系統中微波—直流轉換效率低、工作電流小
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喬振華教授研究組,基于單層過渡金屬氧化物發現了理論上陳數可調的量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