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命健康行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如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產業體系逐步齊全,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及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人民對生命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長,“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大健康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資料圖)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全方位支特生命健康產業創新,數字化技術賦能生命健康產業持續加大,投資機構資金的持續穩定注入,有力地促進了本土創新生命健康產業的迅速崛起,并加速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產業創新發展與轉型逐步跟上世界步伐。
然而,我國生命健康產業進一步發展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主要體現在:原創性研究成果較少,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研發同質化現象嚴重,成果產業轉化機制不暢;創新人才不足問題日益突出,人力成本不斷升高;對生命健康創新項目的投資預期過高,投資風險估計不足。
例如,生物醫藥是一個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回報率高的產業。為此,近十年,一系列政策不斷出臺,中國醫藥行業可謂發生了巨變,同時資本和人才也提供了巨大助力。由此,中國創新藥行業發展環境迎來重大利好,行業發展處處煥發勃勃生機。
IQVIA分析指出,中國醫藥市場近年來發生的顯著變化總結為“三個加速”:新藥上市加速、進醫保加速、以及競爭加速。
一是新藥上市加速。自2015年藥審改革之后,中國的臨床試驗申請與新藥評審流程都大大縮短,在保證安全性、有效性與質量管理的前提下,創新藥械在中國與全球上市的時間差已經大大縮短,甚至有機會實現同步。
二是進醫保加速。從創新藥進醫保的速度來看,產品上市到進醫保的時間,由原來的4-5年,大大縮短至現在的1年左右;甚至有些新藥在上市當年即可進醫保;雖然醫保談判中不可避免會面臨價格壓力,但由于納入醫保之后帶來的市場體量,基本上創新產品進入醫保之后的整體銷售額都會迅速上漲,達到峰值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三是競爭加速。正是由于鼓勵創新的政策與環境,越來越多的藥械企業加速布局研發與商業化版圖。生物類似藥以及同類產品競爭使得首創產品獨享市場的時間大大縮短。而在一些熱門領域,例如ALK、PD-L1等,創新藥的競爭已是一片紅海。
綜合以上三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對創新企業來說,產品生命周期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過去,由于上市速度慢,等待進醫保的時間也很長,企業有很長的時間窗口來培育市場;而過去在中國也尚未有“專利懸崖”的情況發生。但當前環境下,產品生命周期加速進入增長期并快速達到峰值;伴隨著本土研發的競爭,以及專利到期后的集采,創新企業在中國的產品生命周期正在大幅縮短,這對致力于開拓創新的企業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中國大健康市場盡管競爭加劇,但是回歸創新本源、推動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差異化創新仍是中國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不變的主旋律。
眼下,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已是21世紀最具活力的新興行業之一,廣泛增長的市場需求正不斷地為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帶來變革。同時,各國愈發重視在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的戰略布局,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科技創新領域逐步成為各國競爭的主戰場。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將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發展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我國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發展勢如破竹,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持續提升。
展望未來,中國政府將持續支持醫藥產業的發展,我們有理由對中國醫藥創新發展充滿信心。回望來時路,我們也發現,在向全球產業高地發起沖擊的歷史征程上,中國市場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積極踐行創新變革的先進企業、個人,他們用創新成果惠及廣大患者,用創新引領行業崛起,是中國醫療醫藥健康產業力量走向全球的核心驅動。
為塑造創新榜樣,激發變革力量,6月29日,21世紀經濟報道在深圳坪山大灣區國際疫苗創新中心特針對一批先進企業及個人授予“2023年度創變典范企業”“2023年度創變領軍人”榮譽稱號。
附:“2023年度創變領軍人”“2023年度創變典范企業”名單
標簽:
咸亨國際公告,公司無人機相關產品及服務在公司整體營收占比非常小。公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