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報:張奧平:三季度經濟增速3.9%背后的“痛點”與“亮點”

2022-10-24 18:43:59   來源:南國今報

本文核心觀點:

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3.9%增速,在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之下,實現了環比修復;

從全球來看,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中美經濟周期將再次反轉,東升西落;


(資料圖片)

短期經濟實現內生性復蘇的“痛點”:企業生產經營預期不穩、信心不足;

四季度經濟在全年份量最重,穩經濟政策落實需抓住時間窗口和時間節點,絕不可掉以輕心;

經濟從環比修復到實現真正的復蘇需要私人部門接力政府部門開始發力,即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發力;

私人部門發力的大前提是企業具備發展的信心,信心越大,發力則越大,反之亦然;

筆者建議各部門、各地方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為市場主體提振信心,盡快打響中小企業“信心恢復戰”;

市場主體、投資者也需理解,經濟復蘇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上行,而是逐步的波動回升,過程往往會一波三折;

科技創新是2020年疫情以來經濟發展中持續性的“亮點”;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設施”,“專精特新”是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指路明燈”。

10月2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2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702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0%,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9%。

2022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在全球疫情反復,外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脹高位運行、地緣政治沖突與地緣經濟割裂持續的復雜嚴峻發展環境之下,通過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及時出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努力使經濟扭轉了下滑態勢,實現環比修復。

從全球來看,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2023年增速將進一步放緩。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發布的最新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2%,2023年下調至2.7%(前值2.9%)。其中2022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為3.7%,2023年下調至3.7%(前值3.9%);2022年發達經濟體增速為2.4%,2023年下調至1.1%(前值1.4%)。

往未來看,中國與美國等西方發達經濟體所處的經濟周期將再次反轉,東升西落。中國經濟在穩經濟政策持續發力下,從二季度的經濟“谷底”實現環比修復,過程雖艱難曲折,但已逐步走向新一輪復蘇期。而美國、歐洲等西方發達經濟體為應對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脹(美國9月CPI同比8.2%,歐元區9月CPI同比9.9%),其央行開始“暴力”加息、縮表,且在居民的高通脹預期下,想要馴服頑固的高通脹只有進行超預期的宏觀政策調控,即持續大幅度的加息、縮表。這將錯殺其市場中的有效需求,使其經濟加速步入衰退期。

短期經濟實現內生性復蘇的“痛點”:企業生產經營預期不穩、信心不足

筆者認為,當前經濟正處于從環比修復走向復蘇期的緊要關口,未來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且四季度經濟在全年份量最重,穩經濟政策落實需抓住時間窗口和時間節點,著力解決當前市場主體“預期不穩、信心不足”這制約經濟實現內生性復蘇的長期“痛點”問題,絕不可掉以輕心。

從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伴隨著美國等西方發達經濟體為應對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脹開始“暴力”加息、縮表,全球總需求將持續下降,海外供需缺口收窄,這也將對我國未來出口形成一定的壓制,穩增長的重心則落在了內需,也就是投資和消費。

而三季度經濟實現環比修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對私人部門的經濟活動進行了補缺,財政政策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合基建投資發力(2022年前三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6%,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1%,過去兩年平均同比增長1.8%),穩住了經濟大盤。但經濟從環比修復到實現真正的復蘇則需要私人部門接力政府部門開始發力,即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發力,經濟實現內生性的增長。

私人部門中居民消費是隨著收入預期改變的,政策對于有效需求的刺激往往“治標不治本”,只有居民收入預期向好,居民才會增加消費。收入預期向好則需要企業實現投資發展,而企業實現投資發展的前提是具備發展的信心。所以,私人部門發力的大前提是企業具備發展的信心,信心越大,發力則越大,反之亦然。

市場比較關注的房地產投資也是同樣的邏輯。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8.0%。房地產投資是今年經濟穩增長的主要拖累項,即便今年以來房地產政策不斷發力,“保交樓”專項借款、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換購退稅與各地“因城施策”下調房貸利率等,開始突出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但房地產企業普遍面臨的債務問題也難以解決。

自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長期承受著上游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所帶來的供給沖擊;下游終端消費低迷所帶來的需求收縮;疊加多行業政策調整,疫情反復且防疫措施不斷升級,生產經營活動頻繁受阻,從而造成發展的預期不穩、信心不足。

當下,經濟雖實現了環比修復,但企業發展信心并未完全恢復,這將是下半年經濟實現內生性復蘇的核心“痛點”。因為,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所以,中小企業的問題并不僅是微觀問題,而是最大的宏觀問題。

首先,從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來看,9月份PMI為50.1%,較8月份繼續回升,時隔3個月重回擴張區間(4月47.4%、5月49.6%、6月50.2%、7月49.0%、8月49.4%、9月50.1%),體現出我國經濟在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持續發揮效能下,扭轉了下滑態勢,實現環比修復。

但從大、中、小型企業PMI來看,大型企業繼續處于擴張區間,中、小型企業仍處于收縮區間。大型企業PMI為51.1%,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7%和48.3%,比上月上升0.8和0.7個百分點,景氣水平雖有所改善,但仍處于收縮區間。

其次,從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人民銀行企業家問卷調查結果來看,企業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為26.9%,雖比上季上升0.4個百分點,但比上年同期下降12.9個百分點。其中,46.9%的企業家認為宏觀經濟“偏冷”,52.2%認為“正常”,0.8%認為“偏熱”;經營景氣指數為48.1%,比上季下降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8.5個百分點;盈利指數為50.0%,比上季下降1.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6.7個百分點。

再次,從更偏向民營中小型企業BCI(長江商學院中國企業經營狀況指數)數據來看,9月錄得45.0,較8月46.1回落。企業銷售前瞻指數由8月的52.3下滑至9月的52.2,企業融資環境指數由8月的47.5下滑至9月的46.5。中、小型企業相比大型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更大,長期處于發展“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的狀態,是近兩年多疫情多輪沖擊所造成的“后遺癥”。

9月28日,穩經濟大盤四季度工作推進會議提出,“四季度經濟在全年份量最重,不少政策將在四季度發揮更大效能,要增強信心,抓住時間窗口和時間節點,穩定市場預期,推動政策舉措全面落地、充分顯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針對需求偏弱的突出矛盾,想方設法擴大有效投資和促進消費,調動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積極性,繼續實施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注重用好近期出臺的兩項重要政策工具”。

當前,宏觀政策已持續發力提振中小企業信心。筆者建議各部門、各地方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為市場主體提振信心,盡快打響中小企業“信心恢復戰”。

首先,要堅決防止疫情防控簡單化、一刀切和層層加碼,根據各地方實際情況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更加科學精準化;其次,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再次,對于近年來多行業的政策調整,要講清楚政策導向和原則,引導好市場預期,避免市場主體因預期不明而產生信心轉弱的負反饋循環;最后,要站在微觀市場主體需求的角度,落實好已出臺的助企紓困存量政策,同時,以企業信心為政策著力點,研究出臺超常規的增量政策,給予企業多方位的政策扶持,助力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恢復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往未來看,在政策面強烈的穩增長保市場主體訴求下,我國經濟已站在新一輪復蘇期的起點上。市場主體、投資者也需理解,經濟復蘇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上行,而是逐步的波動回升,過程往往會一波三折。此外,二十大報告深刻勾畫了未來的施政綱領和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在經濟工作部署部分為企業闡明了未來確定性機遇。當下我們更需要拾起發展的信心,走在經濟周期曲線之前,抓住未來的確定性。

長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亮點”:創新驅動下數字化轉型與“專精特新”機遇

科技創新是中國經濟對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制勝法寶。2021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1.25萬美元,接近世界銀行2022年7月所設定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人均GNI 13205美元。中國經濟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主要看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能能否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傳統資源、土地或廉價勞動力),向技術創新驅動(激發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活力)跨越。

此外,在日趨復雜嚴峻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對于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不斷提高的中國來說(2012年至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3%上升到超過18%),科技創新已不僅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只有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把握住發展的主動權,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在近三年的中國經濟發展中,科技創新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確定的八大主要任務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

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七大政策部署中,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從2022年三季度經濟數據來看,代表科技創新的高技術產業投資,尤其是其中的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是2020年疫情以來經濟發展中持續性的“亮點”。2022年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3.4%、13.4%。高技術制造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8.8%、26.5%;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2.1%、18.7%。

此外,在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4.6個百分點。分產品看,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2.5%、33.7%。

二十大報告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部分中指出,未來創新驅動兩大重點方面:

1、創新驅動目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等;

2、創新驅動主體:“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等。

對于企業而言,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背后的確定性機遇便在數字化轉型與“專精特新”。

首先,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的發展是由產業數字化支撐,而產業數字化則是由企業數字化轉型來實現。

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近年來國家對于企業數字化技術改造的政策支持不斷加大。如2022年工信部提出“在今年年底為不少于10萬家的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促進10萬家中小企業業務上云(筆者預計10萬家的投入在1600億元左右)”“優化數字化改造環境。要完善制造業轉型的人才培訓體系,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時,通過聯合金融機構,豐富數字化改造的金融產品,進一步降低企業數字化改造的成本”等。這些不僅是數字經濟時代國家實現創新驅動戰略的具體支撐,更是擺在企業面前“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伴隨著未來創新驅動戰略的逐步深化,政策面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還會不斷加大。

其次,“專精特新”是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指路明燈”。

“專精特新”一詞自2011年時任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首次提出以來,國家對“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2022年6月,工信部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提出構建包含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個層次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自2019年以來,工信部共分四批次公示了927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接近達成“十四五”期間培育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目標。此外,還將培育10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

筆者建議企業要盡力、盡早按照“專精特新”的標準去發展。能申請國家級“專精特新”的申請國家級,進不了國家級的進省級,進不了省級的進市級,向著“專精特新”的方向創新發展。未來,各級政府在財力、人力、物力上會也將投入更多的資源支持“專精特新”。

*本文作者張奧平系知名經濟學家、創投專家,增量研究院院長

標簽: 個百分點 同比增長 科技創新 中國經濟 基礎設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閱讀

快報:張奧平:三季度經濟增速3.9%背后的“

要聞

本文核心觀點: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3 9%增速,在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之下,實現了環比修復;從全球來看,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中美經濟周

2022-10-24

晚間公告|10月24日這些公告有看頭

要聞

【品大事】聞泰科技:擬30億元投資孫公司封測廠擴建項目聞泰科技公告,孫公司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與東莞市黃江鎮人民政府簽署了《安世

2022-10-24

每日熱點:騰訊辟謠:中國移動收購騰訊股權

要聞

10月24日,針對市場傳言“中國移動可能入股騰訊”,騰訊控股(00700 HK)方面回復稱“消息不實”。今日港股恒指低開1 95%,截至收盤,恒生指數跌6 36

2022-10-24

環球新資訊:牧原股份:第三季度凈利潤81.9

要聞

10月24日,牧原股份發布第三季度報告稱,第三季度凈利潤81 96億元,同比增長1097 41%;前三季度凈利潤15 1億元,同比下降82 63%。公告顯示,營

2022-10-24

每日資訊:第三季度業績下滑,片仔癀跌停,

要聞

10月24日,截至收盤,片仔癀跌停,報231 62元,成交額18 9億元,換手率1 32%。龍虎榜數據顯示,滬股通賣出片仔癀4 43億元并買入1 53億元,一機

2022-10-24

快報:張奧平:三季度經濟增速3.9%背后的“痛點”與“亮點”

要聞

本文核心觀點: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3 9%增速,在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之下,實現了環比修復;從全球來看,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中美經濟周

2022-10-24

晚間公告|10月24日這些公告有看頭

要聞

【品大事】聞泰科技:擬30億元投資孫公司封測廠擴建項目聞泰科技公告,孫公司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與東莞市黃江鎮人民政府簽署了《安世

2022-10-24

每日熱點:騰訊辟謠:中國移動收購騰訊股權消息不實

要聞

10月24日,針對市場傳言“中國移動可能入股騰訊”,騰訊控股(00700 HK)方面回復稱“消息不實”。今日港股恒指低開1 95%,截至收盤,恒生指數跌6 36

2022-10-24

環球新資訊:牧原股份:第三季度凈利潤81.96億元,同比增長1097.41%

要聞

10月24日,牧原股份發布第三季度報告稱,第三季度凈利潤81 96億元,同比增長1097 41%;前三季度凈利潤15 1億元,同比下降82 63%。公告顯示,營

2022-10-24

每日資訊:第三季度業績下滑,片仔癀跌停,北向資金凈賣出2.9億元

要聞

10月24日,截至收盤,片仔癀跌停,報231 62元,成交額18 9億元,換手率1 32%。龍虎榜數據顯示,滬股通賣出片仔癀4 43億元并買入1 53億元,一機

2022-10-24

熱推薦:北向資金今日凈賣出逾179億元,貴州茅臺遭大幅拋售,這些股獲加倉

要聞

10月24日,北向資金全天凈賣出179 12億元;其中,滬股通凈賣出122 07億元,深股通凈賣出57 05億元。前十大成交股中,凈買入額居前三的是天齊鋰業、邁

2022-10-24

多家銀行三季報業績“預喜”,更有區域性銀行凈利增速超30%

要聞

日前,蘇州銀行率先發布三季度業績報告,拉開A股上市銀行三季報的披露大幕。在此之前,已有6家區域性上市銀行發布了三季度業績快報或預告,提

2022-10-24

世界關注:全球流動性溯源:縮表視角

要聞

近期,全球市場波動較大。英國國債價格大幅下跌引發養老金的流動性危機、“瑞信事件”引發市場對于金融風險是否近在眼前的討論、美國國債市場

2022-10-24

上海每年超4萬新增企業,哪些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獨角獸”?

要聞

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培育一批“獨角獸”“瞪羚”和“隱形冠軍”企業。為了落實《綱要》要求,針對重點獨角獸企業發展需

2022-10-24

全球球精選!德業股份:擬15億元投建微型逆變器生產制造、逆變器研發項目

要聞

德業股份10月24日晚間發布公告,擬與海寧市黃灣鎮人民政府簽署《投資協議書》并設立全資子公司海寧德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寧市黃灣鎮轄

2022-10-24

遇見旗袍是于萬千人群中的驚鴻一瞥 沿途灑滿了愛的芬芳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北京市電影院有序恢復開放 周五預售部分場次已滿座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第46屆武漢渡江節因長江水位過高取消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非遺”普及受眾最看重“動手”參觀大師工作室非常享受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璧山冷酒夜市 豐富市民夜間文旅活動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

年內兩市超過500家上市公司完成回購 累計回購金額超332億元

近期A股市場持續震蕩,不少上市公司或其重要股東推出回購、增持計劃,用真金白銀力挺股價。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兩市超過500

持續發力補鏈強鏈加大研發搶占市場 渝企跑出“加速度”

玥湖路渝快電充換電站 一輛新能源汽車,離不開研發、動力、配套等多個環節。作為汽車制造重鎮,重慶在這些環節的多個板塊上,正在加速奔跑

重啟上市公司資本運作 康佳集團去年半導體業務營業收入為3.22億元

近日,康佳集團正式對外發布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2021年,康佳集團實現全年營收491 07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9 05億元,同比增長89 5

偉祿集團連續6年增長 去年營收同比增長37.5%

深港通標的之一的深圳企業偉祿集團近日公布2021年業績。財報數據顯示,偉祿集團全年營業收入11 95億港元,同比增長37 5%,連續6年穩步增長;

龍頭企業去年凈利倍增 整個行業營收規模有望創造歷史新高位

近日,面板龍頭TCL科技、京東方分別發布2021年度業績快報,兩家企業去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增長129 3%、412 86%,實現超過百億

深圳國企全力為市民 守好“菜籃子”“米袋子”保障量足價穩

疫情防控形勢下,民生物資供應是否充足成為市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連日來,深農集團、深糧控股等企業,充分發揮國企擔當,全力為深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