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建設的數字化轉型,助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傳統農業產業實現升級,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速推進。智慧農業建設速度加快,數字技術賦能農作物種植、動物養殖等的成效顯著,這解放了農村勞動力,還極大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例如,浙江省某地通過建設數字平臺打造集技術服務、種植服務、購銷服務、政策服務、有效監管等于一體的智慧農業體系,使農民邁向共同富裕。
數字技術的有效運用,還培育出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數字+文旅”“數字+電商直播”等一批新業態在農村落地生根,成為激發農村發展的關鍵增量。數據統計,2023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比2014年增長近13倍。
多年來,有關部門先后制定《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農業打造、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績卓著。2022年1月份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指出,到2025年,數字鄉村發展取得重要進展。鄉村4G深化普及、5G創新應用,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明顯加快,智慧農業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培育形成一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農村電商產品品牌,鄉村網絡文化繁榮發展,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日趨完善。
也要看到,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相關體制機制相對不夠健全,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城鄉之間“數字鴻溝”現象明顯,“數字+”應用場景不夠全面;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技術要素、資金要素、人才要素流動受阻,導致技術供給、資金供給、數字人才供給不足等。對此,應多措并舉,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筑牢數字鄉村發展底座,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動力。
以完善數字基礎設施為前提,優化頂層設計。各地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因地制宜推進本地區鄉村數字技術設施建設。大力引進高端技術,使數字技術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構建“數字+生產”“數字+生活”“數字+空間”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同時,各地區要向研發農業技術的企業進行政策傾斜,支持企業以鄉村振興為著力點加強科技創新。不斷縮小城鄉間“數字鴻溝”,打破制約城鄉數字融合發展的壁壘,促進數據資源共享。
以數字賦能鄉村產業為牽引,強化重點環節。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應重點抓住產業振興這一“牛鼻子”,有力帶動其他方面的振興。大力促進鄉村數字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綠色化,使得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產業鏈各環節實現數字化發展。同時,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鄉村旅游智慧化發展,打造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智慧便捷的休閑觀光園區、鄉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養基地,線上推薦一批鄉村旅游精品景點路線。推進創意農業、認養農業、健康養生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發展,探索共享農場、云農場等網絡經營新模式。
以匯聚鄉村數字人才為基石,注入源泉活水。通過差異化政策制定,引進專業化、技術型數字人才,著力解決其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保障等,夯實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底座。建立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城市要大力支持城市數字人才向鄉村流動,合理高效配置人才資源。同時,也要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為鄉村振興培育數字人才,培養既懂數字技術又懂農業生產的復合型人才,為數字鄉村建設積蓄人才力量。
標簽:
新華社上海7月2日電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于4日開幕,記者提前探訪發現,今年大會出現不少新面孔,大模型帶動下的人工智能應用,正在市場
海報制作:方金洋新華社天津6月20日電(記者劉惟真)輸入節日,就能編寫富有感情的祝福語;給出要求,可以用C語言快速寫出程序;根據上下文
新華社上海7月2日電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于4日開幕,記者提前探訪發現,今年大會出現不少新面孔,大模型帶動下的人工智能應用,正在市場
7月2日,由中國科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本屆年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戰略性新興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