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基礎教育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發展能力、較強綜合素質?這是許多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不斷探索的重大問題。國內著名教育學者周洪宇教授與龔苗撰寫的《教育改革的中國方案》(江西教育出版社)就是對這一時代命題的積極回答。
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的風向標
過去一段時間教育界一直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這兩大概念中糾結,隨著基礎教育訓練逐漸精細化,以及社會上隨之而來的教育內卷現象,反映了當前國內全民教育焦慮的同時,又將其演化為重要的社會現象,單方面唯分數論的“教育內卷”和經濟領域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教育關乎國計民生,內卷式教育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壓榨,與我國在高精尖領域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也相背離,使得我國在重要科技創新領域持續遭遇“卡脖子”現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國家所需要之人才。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迅速發展的國際形勢也在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具有創新素養和合作能力的時代新人。
從什么角度提出中國方案?在本書中作者指出,21世紀全球主流教育的方向已經發生了變化,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落實合作學習,更加關注人存在的意義。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的風向標,核心素養的提出在某種意義上對教育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的積極回應,意味著我們對學生生活品質、對教育正義乃至社會正義的真正關切。在全球坐標中,培養具有未來世界競爭力的時代新人,就必須在立足于我國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不斷推動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聚焦發展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素質教育體系,提出具有“中國立場”的教育改革方案。
“生活·實踐”教育是源自實踐的智慧
提出什么樣的中國方案?作者將視野立足于以生活教育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生活性是人才成長的基本屬性,我們所有的學習和成長都是處在生活情境中。基于生活情境的教育更能夠貼近本真。陶行知先生立足于中國的教育現實,提出了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并不是把生活和教育簡單畫等號,而是強調生活和教育的一致性、相通性,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養真善美的人,培養學生的生活力。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倡導人民至上,倡導熱愛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倡導和推動教育公平,具有人民性、大眾性。在本書中,作者指出對陶行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立足于新時代教育現實的改革之路,“生活·實踐”教育來源于生活教育,是源自實踐的民間智慧,聚焦于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方案。
教育是國之大計。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但就現階段教育現實而言,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還是在“唯分數論”的錯誤教育理念下引起的中小學負擔太重。教育短視化和功利化問題使得一些地方的教育背離了教育初心和黨的教育理念。中辦和國辦在2021年7月24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是有著影響力的文件,“雙減”政策的頒布希望轉變當前普遍存在、亟待解決的功利化教育觀念所帶來的嚴重“教育內卷”和“教育焦慮”問題。在極度“教育內卷”下又產生了“教育躺平”現象,我們的青少年、家庭和社會都受到影響。畸形的教育觀念是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壓制、對教育目的的異化、對社會發展的阻礙,致使教育與生活脫節,學生的核心素養難以真正培養。
教育是公平的基石而不是資本的工具。中央通過“雙減”政策來破除畸形教育觀念,著力緩解由此帶來的“內卷”“躺平”現象。學生基本素養的養成需要基于現實生活,陶行知在20世紀上半葉基于當時教育與生活、實踐、社會的“三脫節”現象,提出的要對學生實行“三力論”和“常能論”是富有中國特色的核心素養觀。面對教育脫節現象,基于中國的教育現實和中國教育改革的環境取向,繼承和發展生活教育,是歷史賦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生活·實踐”教育的前期探索
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的方案是什么?在陶行知生活教育基礎上,作者根據時代、社會、教育的發展需要,聚焦于核心素養的探索,發展形成了新時期獨具特色的教育改革探索之路——“生活·實踐”教育。“生活·實踐”教育繼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的三大原理,并且發展為六大原理:生活即學習、生命即成長、生存即共進、世界即課堂、實踐即教學、創造即未來。“生活·實踐”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在陶行知“三力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六力論”,即生活力、實踐力、學習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創造力。“生活·實踐”教育理論強調從生活與實踐的視角出發,去重構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去形塑對教育理解的全新認識,去思考現實中人的價值和意義回歸。“生活·實踐”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積極探索實踐育人方式變革,是源于生活與實踐的教育,是通過生活與實踐的教育,也是為了生活與實踐的教育。
“生活·實踐”教育是針對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種新探索,是以實踐為明確導向的教育改革思路,更是對近期反復提及的新勞動教育的積極落實。“生活·實踐”教育實施路徑可以概括為二十四個字——“明性質、清思路、定任務、細分工、重進度、講方式、統資源、強保障”。“生活·實踐”教育的具體工作思路,是有效破解教育與生活、社會、實踐相脫離的難題,以課程實施為重點,以教學改革來配合課程實施,全面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六力”,回歸教育本源。
“生活·實踐”教育如何推進?本書列舉了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的卓有成效的實踐案例。他們依據國家課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因地制宜探索學校生活實踐模式,開展學校生活實踐,形成了生動豐富的生活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力與創造力。
偉大的教育改革需要實踐的探索。“生活·實踐”教育提出的基于核心素養和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與“生命·實踐”教育、“新教育實驗”等,成為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探索的亮麗風景。“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理論聯系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相信“生活·實踐”教育一定能在詮釋“教育改革的中國方案”方面向新時代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單位系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上海市教委、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聯席會議辦公室5月9日至13日舉辦第二屆上海市學生勞動教育宣傳周活動。《上海市中小學居家勞動實踐指導手
新時代基礎教育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發展能力、較強綜合素質?這是許多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不斷探索的重大問題
蘇格拉底曾云:惡來自無知。而書無疑是能讓人省察到自己無知的鏡子。從這個意義說,閱讀可以說是一種生產力,直接影響我的生命質量:努力認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信息科技的進步,數字素養與技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一種必備素養和技能,學校需要成為數字素養教育和信息
近日,湖南省教育廳發布通知,決定在全省開展中小學在職教師從事校外違規培訓專項治理。此次治理不僅聚焦教師有償開展校外培訓可能存在的各
上海市教委、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聯席會議辦公室5月9日至13日舉辦第二屆上海市學生勞動教育宣傳周活動。《上海市中小學居家勞動實踐指導手
5月1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正式施行。5月8日,以技能: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2022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11年前,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轉至
今天,教育部召開2022年職業教育活動周期間的專場宣講活動,宣傳解讀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本次宣講活動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活
編者按: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簡稱《職業教育法》)已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本周是法律頒布實施后的第一個職業教育活動周,
為深入貫徹 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要論述,將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重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