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信研究院 宏觀團隊
伍超明李沫
核心觀點
(資料圖片)
一、全球需求放緩、高基數和出口價格下降共致出口增速降幅擴大。去年7月出口增速環比提高0.9個百分點,高基數對本月出口增速形成一定的壓制。分出口國家或地區看,對東盟、歐盟、美國等出口增速降幅較大,對金磚國家出口增速也大幅放緩,表明全球需求放緩是出口增速的主要拖累;分出口產品看,機電產品貢獻了約8成的出口增速環比降幅,是出口增速降幅擴大的主因;從出口數量和出口價格看,預計價格下降對本月出口增速降幅擴大影響明顯。
二、國內需求恢復偏慢和進口價格下降共致進口增速回落。去年7月份進口增速由負轉正,高基數是進口增速下降的原因之一。從進口量和價看,主要商品進口價格和數量增速多數環比回落,量價齊跌共致本月進口增速回落;本月進口數量正增長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糧食安全領域,且降幅放緩,表明國內需求不足和恢復偏慢,對進口增速企穩回升形成一定制約。
三、預計未來出口增速將延續負增長,全年中樞在-2%左右。一是預計外需放緩將主導出口數量走勢,但全球經濟增長仍有較強韌性,出口數量下行斜率或偏緩;二是預計價格因素將繼續對出口增速形成拖累,但隨著高基數效應消退,拖累作用有望趨緩;三是全球產業鏈重構對我國出口份額形成趨勢性下降壓力,但全產業鏈優勢、貿易伙伴多元化以及出口結構持續優化,仍將對出口份額形成一定支撐。
正文
事件:據海關統計,7月份全國進出口總額4829.2億美元,同比下降13.6%,降幅較上月擴大3.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817.6億美元,同比下降14.5%,降幅較上月擴大2.1個百分點;進口2011.6億美元,同比下降12.4%,降幅較6月份擴大5.6個百分點;貿易差額806億美元,環比擴大99.8億美元。
一、全球需求放緩、高基數和出口價格下降共致出口增速降幅擴大
2023年7月份出口金額同比下降14.5%,降幅較6月份擴大2.1個百分點(見圖1),創疫情以來新低。從基數效應看,2022年7月份出口同比增長17.2%,較前值提高0.9個百分點,去年同期基數走高,是出口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但下拉幅度或低于出口增速環比下降幅度。下面我們從三方面繼續分析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的原因。
一是分國家看,對東盟、歐盟、金磚國家等出口全面回落,全球需求放緩對國內出口影響明顯。7月份對東盟、歐盟、美國、日本、金磚國家、中國香港的出口分別同比增長-21.4%、-20.6%、-23.1%、-18.4%、2.1%、-8.5%,增速較6月份分別變化-4.6、-7.7、0.6、-2.8、-9.5、12個百分點(見圖2)。對東盟、歐盟、金磚國家出口增速邊際回落,對美國出口降幅雖然有所收窄,但降幅仍大,顯示全球需求放緩是出口增速的主要拖累。
二是分產品看,機電產品是出口增速降幅擴大的主因。7月份機電產品出口同比下降11.9%,降幅較上月擴大3.0個百分點,對出口增速的拉動作用較6月份下降1.7個百分點,貢獻了本月出口增速回落幅度的79%左右(見圖3),是出口增幅降幅擴大的主因。這一貢獻率高于機電產品占總出口的比重,說明勞動密集型產品本月增速降幅或低于整體。
三是分數量和價格看,預計價格因素是本月出口降幅擴大的主要原因。由于出口價格指數和出口數量指數公布時間滯后,我們通過監測重點商品的出口金額和出口數量的關系,判斷數量因素和價格因素對出口的貢獻。7月份同時公布數量和價格的18種主要出口商品中,有9種商品出口數量增速下降,有11種商品價格增速下降(見圖4)。價格增速回落品種多于數量,且價格增速下降幅度多數高于數量增速回落幅度,因此預計價格因素是本月出口增速降幅擴大的主因。
二、國內需求恢復偏慢和進口價格下降共致進口增速回落
7月份進口金額同比下降12.4%,降幅較上月擴大5.6個百分點(見圖5)。從基數效應看,2022年7月份進口同比增長1.4%,較前值提高1.6個百分點,顯示出去年同期基數提高,是進口增速降幅擴大的原因之一。
從主要商品看,量價齊跌共致進口增速回落。7月份重點監測的18種商品中,食用植物油、煤及褐煤、肥料、原油、紙漿、汽車(包括底盤)、農產品、糧食、大豆 、原木及鋸材、集成電路、初級形狀的塑料、天然氣等13種商品進口金額同比增速較6月份回落。其中,13種商品進口數量增速下降,14種商品進口價格增速回落,說明量價齊跌共致進口增速回落(見圖6-8)。
國內需求恢復偏慢對進口數量增速形成拖累,但國內轉型需求釋放或有所加快。分產品看,7月份僅集成電路、未鍛軋銅及銅材、銅礦砂及其精礦、干鮮瓜果及堅果、鋼材等5種商品進口數量增速環比回升,或主要受國內經濟綠色和智能化轉型加快帶動。但整體看,進口數量增速正增長的產品主要集中在能源糧食安全領域,且數量增速也環比回落,說明國內需求恢復依然偏弱。
三、預計未來出口增速延續負增長,全年中樞在-2%左右
一是預計外需放緩將主導出口數量走勢,但全球增長仍有較強韌性,出口數量下行斜率或偏緩。其一,7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全球制造業PMI指數錄得51.7%、48.7%,分別較6月份回落1.0和持平于6月,前者連續6個月高于臨界值,后者則連續11個月處于收縮區間,這意味著全球制造業需求放緩跡象明顯(見圖9)。分地區看,7月份美國、歐元區制造業PMI指數分別錄得46.4%、42.7%,較上月提高0.4和下降0.7個百分點,連續9個月和13個月位于收縮區間(見圖10),說明發達經濟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預計受貨幣累積緊縮效應顯現、地緣政治關系緊張、高利率環境加劇金融風險等因素影響,未來美歐等主要經濟體PMI仍存進一步下行壓力,我國出口數量增速大概率隨之回落;其二,受美歐勞動力市場供應偏緊對居民收入形成支撐影響(見圖11),美歐經濟衰退預期持續降溫,市場也不斷上調2023年美歐經濟增長預期,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仍有較強韌性,短期內出口數量增速下行幅度和速度或均相對可控。
二是預計價格因素繼續對出口增速形成拖累,但拖累作用或有所減弱。其一,從量價對出口的拉動作用看,3月份起價格因素對出口當月同比的拉動作用已經轉負(見圖12),是出口增速下行的主要拖累因素,預計短期內價格因素將繼續對出口增速形成拖累;其二,受2022年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中樞較上半年回落影響,預計年內大宗商品價格同比降幅或收窄,價格因素對出口增速的拖累作用也有望隨之減弱。
三是全球產業鏈重構或使我國出口份額有下降趨勢,但全產業鏈優勢、貿易伙伴多元化以及出口結構持續優化,將對出口份額形成一定支撐。其一,當前我國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西方國家產業鏈“去中國化”風險不斷上升,這可能會加快全球產業鏈重構,對我國出口貿易形成拖累,不利于我國出口份額的提升;其二,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提高局勢,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或日益稀缺,我國全產業鏈以及成本優勢,將對國內出口份額形成一定支撐。其三,近年來我國貿易伙伴不斷拓展、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有效提高了我國應對全球供應鏈和市場波動的能力,或對出口份額也形成一定支撐。
本文源自:金融界
標簽:
外交部發言人就中歐貿易不平衡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從不刻意追求貿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