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實習生洪小瀾 上海報道癌癥是需要防治的重大疾病,《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要將我國整體癌癥的五年生存率提升15%。而肺癌是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癌癥首位,如何降低肺癌死亡率,進一步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成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一環。
早篩、早診、早治是降低肺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指出肺癌高危因素包括:吸煙和被動吸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級親屬肺癌家族史以及石棉、煤煙等職業暴露至少1年,并推薦50歲以上的人群具有以上高危因素便應該開始進行肺癌篩查,每年做1次的胸部低劑量螺旋CT。
(資料圖)
然而,我國整體癌癥發病率近年來持續上升,加深了我國癌癥實際負擔的沉重。近日,在“鼓5人生”肺癌患者關愛公益項目上,遼寧省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宏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我國最新癌癥數據公布顯示中國肺癌的發病人數已經達到80萬人次,死亡率達到70萬人次,男性高發癌癥首位為肺癌,在女性中肺癌發病率排第二位,但無論男女,肺癌都是導致癌癥死亡的頭號殺手。
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精準診斷和靶向藥物嶄露頭角,肺癌尤其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 等惡性腫瘤進入了精準診斷時代。對于患者而言,不用再恐懼肺癌,因為已有臨床研究證實肺癌特別是早期(IB-IIIA期)肺癌患者的臨床治愈不再遙不可及。因此,改善肺癌患者生存獲益,不僅在于早篩、早診及早治,也應依據“精準”原則給予患者個體化治療。堅持關口前移,對公眾特別是肺癌高危人群而言,要定期篩查警惕肺癌,并應依據“精準”原則給予患者個體化治療。
“由于龐大的人群也導致了我國腫瘤治療負擔非常沉重。對于肺癌的治療我們一定要提倡三個原則:第一個是分期治療,第二個是規范化治療,第三個是個體化標準化治療。遵循這三個原則。”劉宏旭表示,我們期待更多創新療法的出現,不斷延長肺癌患者生命的長度,同時拓寬他們生命的寬度。
肺癌是我國第一大癌種,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之首。目前,我們對抗癌癥的武器越來越多,其中精準診療的快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跨越5年生存期,不僅延長了寶貴的生命,而且生存質量也獲得了大幅提高。
由于肺癌分型復雜,準確的檢測、診斷是開展治療的基礎。隨著PET-CT、基因檢測等手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選擇擺在醫生和患者面前,臨床中如何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實現肺癌診療的精準化,劉宏旭分享了相關經驗:肺癌要有精準的病因分類。
高危人群通常指經常暴露于危險因素環境下的人群,肺癌的高危因素相對較多,不同的病因類型也會決定不同的治療方向。病因主要包括吸煙、環境污染因素、空氣污染及遺傳因素,還有既往肺部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肺纖維化、肺氣腫,甚至一些慢性炎癥如肺結核等均可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吸煙是最常見的重要因素,吸煙時間越長、吸煙支數越多,所造成的肺功能損害就會越嚴重。如果每天吸煙20支,吸煙煙齡是20年,20×20=400,400被定為肺癌的吸煙指數。如果吸煙指數大于400,這類吸煙人群就屬于肺癌高危人群。
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也指出,肺癌高危因素包括:吸煙和被動吸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級親屬肺癌家族史以及石棉、煤煙等職業暴露至少1年。
除了上述病因,如今遺傳和心理健康降低也值得注意。某些患者在沒有以上危險因素,沒有家族遺傳史,但自身心理健康或免疫系統受損,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成為高危因素。“綜合來說,肺癌高危因素不一定是一個點,而是由系統綜合的因素共同作用于不同個體身上的。”劉宏旭說。
第二,要有精準的臨床分期。肺癌分成一、二、三、四期。肺癌的臨床分期不同,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一二期肺癌,可以稱為早中期肺癌,這類患者通常狀況良好,可選擇單純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一般早期肺癌術后不需要做化療等輔助治療。
“微創手段包括胸腔鏡下或機器人微創手術、微創肺葉切除,甚至更小單位的肺段切除、肺亞段切除、楔形切除等,達到根治性切除和器官保護的平衡。通過微創切除的手段,一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二期肺癌患者達到70%。”劉宏旭介紹。
三期肺癌要提倡綜合治療,通過系統治療,縮小腫瘤降期,再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手術切除之后還需要進行藥物治療或放療。至于四期晚期肺癌,常會伴有淋巴結轉移和遠處器官的轉移,應以藥物治療、內科治療為主。同時也應重視傳統化療,控制晚期肺癌病情的發展。在充分的全身治療之后得到緩解的患者,還可以考慮局部治療手段,進行精準放射治療或者是進行姑息性的手術切除。
“藥物治療是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不僅可以使患者有明顯生存獲益,而且副作用相對較小。”劉宏旭介紹,肺癌藥物治療包含精準靶向藥物治療和免疫藥物治療等,如常見驅動基因突變,EGFR基因突變,可以使用一代、三代TKI藥物治療。無論采用哪一種藥物治療癌癥,都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有時候,也可以將不同藥物進行聯合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肺癌全病程管理僅有藥物是不夠的,還包括早篩早診、精準診斷、隨訪、患者教育、互聯網醫療等各個方面支撐,需要根據患者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支持服務和管理,將全病程管理所需要的每個環節都打通。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要提高15%。肺癌的防控和規范治療引起了臨床、政府、企業等各界的重視,開展各種行動來實現綱要目標。國家衛健委也提出,在2023-2025年在全國集中開展改善患者就醫感受,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全國性活動。
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背景下,幫助肺癌患者實現跨越五年長生存,推動防、篩、診、治、康全方位高質量發展,需要來自政府、行業、醫院、企業、患者社群等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
來自遼寧撫順的肺癌患者王長武(化名)分享了自己的抗癌經歷,希望以親身經歷給與同樣在抗癌路上的“戰友們”以鼓勵:“我是一名抗癌三年的癌友,在抗癌路上也經歷過掙扎與苦楚,但家人的支持、醫生的關懷與自己堅定的信念讓我走到了今天。我想告訴病友們:對待癌癥要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保持樂觀的心態,良好的生活和合理的飲食習慣,積極配合主治醫生治療,一定能夠戰勝病魔,迎來下一個五年、十年……”
遼寧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樸浩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就醫體驗體現在方方面面,一方面,要提高診療能力和水平,學科建設和發展;另一方面,還要重視人文關懷,可以在區域內率先開展預約診療、現場掛號、床旁結算等工作。
眾所周知,肺癌死亡率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肺癌具有較強的隱匿性,大多數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有效的篩查可以更早地發現肺癌,使患者在無相關癥狀時,及時發現病灶,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療,從而降低肺癌的死亡率。肺癌規范化診療始于科學的檢測,之后才有精準用藥。
因此,科學的檢測不僅是保障患者療效的基礎,也是當前臨床專家的主流共識。目前臨床對于肺癌早篩的手段有很多,如低劑量螺旋CT等。同時,隨著肺癌診療進入精準時代,人工智能通過借助大數據和建立預測模型的手段完成輔助診斷,也極大助力了早期肺癌的診斷升級。
劉宏旭建議,對于健康人群,特別是45歲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常規體檢后再加一次防癌體檢。而中老年、有家族史或有吸煙等不良嗜好、長期接觸煙灰或油煙、有慢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尤其需重視肺癌的早期篩查,需每隔半年做特定腫瘤項目的篩查,這是發現早期癌癥、癌癥前期病變的最佳方法。
除常規體檢外,對肺癌篩查極為有效的一個項目是低劑量的螺旋CT薄層掃描。由于肺腫瘤的形成需要過程,期間肺腫瘤逐漸生成變大,而薄層CT可以更早的發現5mm甚至更小的病變,可幫助患者、醫生及時定位、觀察病灶,在疾病中短期內更可以明確的評估肺癌性質,從而采取妥善的治療措施。
“在體檢時盡量不要去做單純的胸部X光片。”劉宏旭提醒,胸部X光片是一個重疊影像,一照以后前后重疊在一起,一些重疊影很可能會把早期小結節,因為重疊原因導致它在隱蔽位置不被發現,所以可能在單位體檢完以后覺得挺好,年年體檢都沒事,但依舊發現有問題,而一發現就已是晚期了。
據公開信息,目前也有相關醫療健康患者關愛項目和組織向患者提供關愛,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由此鼓勵更多患者通過科學、規范的檢測,接受精準的臨床治療。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的副秘書長崔曉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舉辦此類肺癌患者關愛公益項目一方面是想要聯動社會各界,包括像公益機構、愛心企業、醫院、患者組織,大家聯動起來去探討怎么更好的鼓舞肺癌患者。“另外,對他們救助幫扶的形式,有科普教育、疾病診療知識傳遞,像精神鼓舞,每年的表現形式不同,像話劇或者是微電影,多種形式的影像資料或者文字資料出來,這樣形成合力,就是一個全方位的對于他們的支持。”
肺癌并不可怕,只要科學認知,早期發現,規范治療,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患者們都可以帶瘤生存,不再“談癌色變”。
標簽: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