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北京報道高考報志愿,選學校還是選專業?
在高校發展過程中,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不爭的事實是,學生就業時用人單位更看重學校而非專業。
“報志愿首先是保大學,其次考慮專業,如果非要為了報熱門專業而選擇低一級的大學,是非常嚴重的策略錯誤。”在去年高考期間的一場網絡招生咨詢直播中,中山大學招生辦主任薦志強說。
(資料圖片)
“我只想讀金融專業,如果我的分數夠得上‘985’大學的其他冷門專業,我也會選擇金融專業有優勢的‘211’大學。”北京市高考生冷然(化名)說。
對于“選學校還是選專業”這個長期困擾考生的難題,新高考改革給出的答案是兩面出擊:志愿填報時突出專業的優先地位,同時實行大類招生和靈活的轉專業政策,兩個看似取向不同的政策,都是為了給學生更多的選擇。
高考填報志愿的方式與新高考改革同步,今年的高考志愿政策比較穩定,因為前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今年均非首次落地執行,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將于2024年落地。
以本科普通批為例,當前,全國各省份采取3種報志愿方式:非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平行志愿模式;新高考改革省份中,分為以上海為代表的“院校專業組”模式,以及以浙江為代表的“專業(類)+院校”模式。
平行志愿是新高考改革之前的傳統志愿模式,從2010年開始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推行。
平行志愿模式遵循“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原則,考生可填報多個平行且有順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根據高校最終確定的招生計劃及調檔比例,首先對考生按總分從高到低排序,再逐個對考生志愿從A院校到F院校的順序進行檢索,被檢索的志愿中一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
在平行志愿模式下,不同省份的考生可以填報的高校數量在6-12所之間,每所高校一般可以填報6個專業。因此,平行志愿的數量在36-72個之間。
考生需要考慮是否服從調劑。在平行志愿下,考生如果不服從調劑,會被高校退檔,從而錯失心儀的高校;如果服從調劑,可能會被調劑到填報的6個專業之外,尤其是冷門薄弱專業。
網易有道助理副總裁、高考規劃師蔣葉光就建議,在平行志愿下,考生一定要服從專業調劑。因為平行志愿模式下最大的風險就是退檔,就是說,考生被一個學校提檔,但分數只達到了學校的投檔線,若有很多分數更高的考生已經把所選的專業都報滿,此時如果考生不服從專業調劑,就會被退檔。
在新高考改革省份,由于考生可以自主選擇考試科目,傳統的文理分科已被打破,因此報志愿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浙江、遼寧等5個省份實施“專業(類)+院校”方式,從專業優先的角度填報志愿。
以遼寧為例,1個“專業+學校”為1個志愿,考生可填報的志愿最大數量為112個。其他省份的志愿數量也在80個以上,比如山東為96個。
高考志愿填報專家蘇元照介紹,這種志愿方式的優勢是充分尊重考生對專業的選擇,也讓特色優勢專業能夠錄取到高分考生,但缺陷是考生需要填報的志愿數量較多,且不利于冷門專業錄取到高分考生。
上海、北京等9個省份實施“院校專業組”方式,1所院校可設置1個或多個院校專業組,每個院校專業組內可包含多個專業。同一院校專業組內各專業的選考科目要求相同。
以北京為例,1個院校專業組即為1個獨立的志愿,本科普通批可以最多填30個志愿,每個志愿一般設置6個志愿專業和1個“是否服從專業組內調劑”選項。
不同省份可以填報的志愿數量不同,比如廣東最多可填45個志愿,上海最多可填24個志愿。最少的省份也可填24個志愿,每個志愿里有4個專業。因此,這類方式的志愿數量實際上也在96個以上。
蘇元照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這種志愿方式的優勢是一個專業組內的幾個專業往往較為相近,因此減輕了考生選擇專業的壓力。
“但‘院校專業組’也需要格外注意是否服從調劑,如果考生不服從調劑,那么就相當于‘專業(類)+院校’的方式,如果考生填報了某所高校全部的專業組且服從調劑,那么就相當于回到了傳統的平行志愿。”蘇元照說。
可以發現,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志愿方式,大大增加了考生的選擇權,尤其是對專業的選擇權。
但同時,也需要考生提前了解高校、了解專業,做好生涯規劃,否則容易出現誤填志愿的現象。
尤其是,很多省份合并了本專科錄取批次,取消了以前的本科一批、二批、三批,有的本科錄取只分為提前批和普通批,大量高校聚集在同一批次,更要求考生在報志愿時有序安排“沖、穩、保”的目標。
蘇元照介紹,以“院校專業組”方式為例,考生可以選擇若干個最想上且有可能上的院校專業組作為第一層次志愿,這個層次的錄取概率較低,因此建議考生接受調劑,以考進高水平大學為優先目標。
“考生要重點選擇一定數量與本人成績位次相匹配、錄取把握較大的院校專業組作為中間層。最后,選擇若干個保險系數高的院校專業組作為保底。”他說。
“專業(類)+院校”方式容易出現掉檔,也就是考生成績低于所報所有志愿的最低投檔線,造成無法投檔。根據公開報道,在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首年,曾出現很多考生80個志愿都沒有被錄取的現象。
因此,有的省份采取了分段投檔方式,避免高分考生掉檔。以浙江為例,今年將考生分兩段,分別按實考人數的60%、90%劃定。第一段考生先填報志愿,隨即投檔錄取;剩余計劃重新公布,未被錄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報志愿,再組織投檔錄取。第二段志愿填報和錄取后,如仍有院校專業(類)未完成計劃的,實行征求志愿。
對于考生來說,選擇“沖一沖”的志愿往往不能好學校和好專業兼得。考生很容易發現,由于受自己分數的限制,如果想選某個專業,就很難考到頂級的學校,如果想去更好的學校,專業上可能要做一些妥協。
為了給考生減輕專業填報壓力,高校也在推進大類招生和試驗班招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2017年開始實行大類招生改革,統招批次將原來31個專業學院的70多個專業方向,整合成為航空航天、信息、理科和文科四個大類招生,大類招生計劃約占87%。
其中,普通類本科在13個試驗班專業進行招生。以工科試驗班類為例,包括航空航天類、信息類、國際合作專項、中外合作辦學(中法航空試驗班)4個專業方向。
專業大類需要科學規劃,曾有高校追求“極簡”,將材料、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等專業都歸入了計算機大類,反而給考生報志愿帶來了困擾。
南開大學教務部部長李月琳近日在招生活動中介紹,今年南開大學繼續深化以相近學科為組合的大類招生和培養改革,建設基礎好、起點高的科學化大類。重構了兩個理科試驗班,包括理科試驗班(數學與大數據)、理科試驗班(物理與光電信息技術工程),著力打造南開“從0到1到N”的人才培養體系。
“大類招生的好處就是學生在大一進行的一年的通識教育后可以充分了解各專業,第一學年結束后進行專業分流,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專業。當然,填報志愿前要了解清楚各專業的內涵,不能‘想當然’或者只看字面意思。”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曹良志近日公開表示。
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按照專業類招生也是大學的無奈,無奈之處在于中學階段,學生們都是學習同樣的科目,參加同樣的考試,學生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優勢潛能在哪些方面,進入大學后,也就不易找到明確的職業目標。”
此外,大類招生也可以減少部分專業遇冷的尷尬。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每年高考都存在普通本科高校個別專業錄取的學生不來報到的情況,導致專業招生計劃沒有完成,高職院校這種情況更多,有的高職院校開設了40多個專業,實際上只有20多個專業招生。
實行大類招生的同時,高校在學生入學后也提供了越來越靈活的轉專業政策,方便考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科。
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白菲近日介紹,該校實行自由、寬松的轉專業政策。該政策已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之一。除相關政策規定不允許轉專業的學生外,在校本科生自入學后第一個學期末可以提出轉專業申請,轉專業報名不設條件、允許多次、多個學院、多個專業申請。轉專業工作每學期開展一次,近五年來,轉專業平均成功率在70%左右。
大連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吳迪也介紹,大連理工大學可在大一或大二學年末申請轉專業,按照“轉出無門檻,轉入有要求”的原則,通過轉入專業綜合考評,即可實現轉專業學習。盤錦校區學習成績位于大類或專業前3%的學業優秀學生,還可以申請跨校區轉專業。
但從根本上,還是需要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根據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緊缺人才。
標簽:
智通財經APP獲悉,SensorTower商店情報平臺顯示,2023年5月共43個中國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電影局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風險地區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漢7·16渡江節組委會14日發布公告,由于長江武漢關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規定取消2020年第46屆武漢7·16渡江節。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陳家祠等工作現場,向身邊那些帶著好奇目光的人們講解灰塑的種種技術細節: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區南門唐城夜市街區的璧山冷酒夜市開街。這是璧山區打造夜間經濟消費載體、培育夜間經濟活動品牌的舉措之一。璧山市民一